雨季如何不再“看海” 三十个“海绵城市”,三年速成?
为了让城市雨再大也不用“看海”,中央财政拿出200个亿,补贴了两批试点“海绵城市”。
责任编辑:冯禹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纪晓雨 吴小飞
为了让城市雨再大也不用“看海”,中央财政拿出400个亿,补贴了两批试点“海绵城市”。急于改变城市现状,也面临稳增长压力的地方政府把试点资质视作香饽饽,蜂拥而上。但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已面临不少难题。
2016年5月10日,广州暴雨,一年一度的“雨季来广州看海”再度上演:地铁变水帘洞,更有网友建议开发“滴滴打船”业务。
广州资深给排水专家王政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了广州暴雨“内涝”的几大原因:广州排水管网可追溯到100年前,当时的排水管网标准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城市需求;城市越大,“热岛效应”越明显,因此广州总是在上下班高峰、交通最拥堵时下短时暴雨;城市过度开发,造成地表不断硬化,径流系数不断提升。这些原因均是大城市高速发展的结果。
广州是中国大城市的一个缩影,因为城市发展太快,草地、水沟全部变成了马路、停车场,雨水渗不进地下,北京、武汉等大城市近年来都曾因暴雨爆发过内涝灾害。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央政府已经在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是一个比喻,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讲话时首次提出,要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下发,明确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2016年3月18日,住建部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要求2016年10月底前设市城市要完成海绵城市规划草案。
试点申报热潮
海绵城市本身可以改善城市的方方面面,但地方没有足够的资金,因此希望申报以取得中央资金的扶持。
从2015年开始,国务院先后开放两批海绵城市试点,进入试点的城市,可以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连补3年。
从第一批试点开始,城市竞争就十分激烈。据住建部统计,当时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130多个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江苏、安徽、辽宁等省还印发了指导意见,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最终,34个城市进入初选名单,仅迁安、白城、镇江、嘉兴、重庆等16个城市列入海绵城市试点名单。
有媒体报道,海绵城市最初的试点名额实际上只有六七个,但最后扩容为16个,财政补贴也从50多亿元增加到了200亿元左右。
第一批试点以二、三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