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片的希望,不是靠跪出来的

如果市场因无利益缺乏动力,政府就应助一臂之力。国家电影专资办每年的分账是总票房的5%(以去年440亿算也有22亿),这些钱究竟哪去了?干嘛不拿出一部分支持艺术院线的建立?

《百鸟朝凤》(电影剧照/图)

2015年中国电影虽风风火火,但文艺片却惨淡依旧,所有文艺片票房加起来还不足三个亿。《山河故人》是贾樟柯从业以来最卖座的电影,但票房也仅2000万;《刺客聂隐娘》投资9000万,票房6000万;而一些小投资的文艺片则连院线都挤不进去……

如果市场因无利益缺乏动力,政府就应助一臂之力。国家电影专资办每年的分账是总票房的5%(以去年440亿算也有22亿),这些钱究竟哪去了?干嘛不拿出一部分支持艺术院线的建立?

“知道”(nz_zihdao)告诉你,中国文艺片的希望在哪里。

知名制片人方励在微博视频直播时,突然下跪磕头为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求排片,这一幕触动了不少人的心,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一下跪举动?

文艺片的艰难:跪出来的票房

《百鸟朝凤》是一部文艺片。电影讲述的是,老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是个外冷内热的老人,看起来严肃古板,其实心怀热血,他对唢呐这种“匠活”怀抱信念,始终坚守。然而在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唢呐艺术遭到了西洋乐的强烈冲击,民众根基不断丧失,面对人才外流,唢呐该何去何从?《百鸟朝凤》是吴天明导演的绝唱之作,它既是吴天明对自身的写照,也体现了其对于艺术的深情。

有不少影评人认为影片三观陈旧、充满对乡土和传统的唯美化想象,是一种历史遗老遗少的心态。窃以为这样的评价是个误读,《百鸟朝凤》的结尾拯救了影片过程的“中庸”:师傅去世,师兄们没有再次齐聚,唢呐艺术最后没有入“非遗”……这说明了吴天明对于所有即将消逝的传统的、落伍的、与时代脱轨的事物,虽有悲惜之情,但无挽留之意。

年轻一代人或许对吴天明并不熟悉。他不仅是第四代导演的领衔人物——他执导的《老井》《变脸》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他也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伯乐,对于目前在电影界举足轻重的大导演张艺谋、黄建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7)


回复

2016-05-26

那20亿去哪了

回复

2016-05-25

文艺片艰难生存,但娱乐片是社会大众选择的。如果能够把电影排片做得尽量合理就好了,给文艺片一线生机,一块空地。

回复

2016-05-24

就事论事,可能因为这部戏是吴导的遗作,才会这样做,我觉得不能把其他文艺片拉下水,当今社会文艺本来就是小众了。现在的人喜欢自称屌丝,绝对要多过自称文青的吧……过多的解读,未必有益。喜欢的,感兴趣的,就买票看,不喜欢的,就看别的嘛……

回复

2016-05-24

要顺应市场,群众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你就拍什么,以市场为导向~当然就算电影好也要加强宣传,前期这部电影根本没有宣传的

回复

2016-05-21

既然文艺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那么政府就应该要加大投入,扶持文艺市场发展,否则文艺产业很难有市场,文艺作品自然很难坚守阳春白雪。

回复

2016-05-20

我很相信方励先生的诚意,下跪一事当是情之所至,那部电影给他的是使命感

lucky
回复

lucky

2016-05-20

艺术院线的建立,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文艺片的现状,同时政府的资金支持也是一个很大的方面! 但同时,市场观众的观影习惯,以及具体的消费水平,也是一个重大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