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半个人”管环境健康 健康风险评估:“等到病了,就晚了”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常州事件中首先要“打板子”的,不应是环评,而是规划部门。在环保系统内,环境健康管理十分边缘化,环保部环境健康处只有“半个人”。

责任编辑:吕明合 何海宁 助理编辑 刘文慧 实习生 向凯

常外的学生正在操场锻炼。离他们100米不到,是仍未修复的常隆化工“毒地”。(南方周末记者 马肃平/图)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常州事件中首先要“打板子”的,不应是环评,而是规划部门。

在环保系统内,环境健康管理十分边缘化,环保部环境健康处只有“半个人”。

“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常州场地污染事件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2016年4月18日,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高胜达说。这位土壤修复的专家长期和污染场地打交道,深谙中国毒地的隐蔽性和严重性。

此前一天,央视报道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多位学生生病,原因可能和附近废弃工厂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相关。

近年来,地下藏毒,周边居民举报的新闻频见报端。早在三个月前,媒体就曾报道过常州事件,这一次,媒体聚焦、教育部与环保部督查使得常州成为暴风眼,再次暴露出我国健康风险评估、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法规缺失等问题。

事件引起环保圈热议,直到午夜一点,还有人在微信群里讨论。如同前些年食品安全事件一样,他们希望借助舆论,缓解环境健康管理长期被忽视的局面。

只是这种忽视听上去有点尴尬,因为我国环保法第一条规定就是:“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公众健康……制定本法。”

“环评是个筐,却不装健康”

和过往的多次突发事件一样,首先被揪出来的是学校的环评。

这份2012年的环评在“周边污染源调查”部分点出:“项目北侧常隆(华达、常宇)公司原厂址地块已经受到了污染,存在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并提出注意污染地块开展场地修复后,空气污染对在校师生的影响。

环评单位注意到了健康风险,却寥寥几句带过。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包存宽认为,学校本身对周边的环境影响较小,因此编制环评报告表即可。然而,这恰恰忽视了学校是环境敏感点、环境保护重点目标,必须要就周边现有或潜在的污染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