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有现金流,就可以证券化了” 把电影票当“股票”炒

2016年初,《叶问3》和《美人鱼》两部高票房影片都用了这样的手法,即一家公司成立针对该电影的基金,其他公司以认购基金的方式来投资。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纪晓雨 谢菲

电影《叶问3》假票房事件揭开了资本操弄电影业的幕布,背后是如火如荼的电影投资行业现场。(东方IC/图)

2016年初,《叶问3》和《美人鱼》两部高票房影片都用了这样的手法,即一家公司成立针对该电影的基金,其他公司以认购基金的方式来投资。

还有抵押融资的玩法,即将一部电影的版权通过某交易平台公开挂牌做抵押融资,投资人获得固定分红以及升值收益,最终由发行方或制作方再以高于抵押的价格将版权回购。

除了单部电影,整个影院也可以证券化。以大地影院为例,公开资料显示,其向华宝信托借入11.3亿信托贷款,年利率7厘,期限3年,质押资产为“借款人所经营80家电影院之未来部分票房收入”。

2016年3月31日,上海的一家线下理财平台金鹿财行爆发兑付危机,数百名投资者聚集在其总部要求兑付资金。金鹿财行的成立与上海快鹿集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后者在官网中称金鹿财行为“战略合作伙伴”。

快鹿集团正是3月爆发电影《叶问3》假票房事件的幕后投资操盘者。金鹿财行最早被爆出“庞氏骗局”一说是在《叶问3》筹资之前,消息很快被删帖。继而在《叶问3》敛财算盘失败后,金鹿财行出现了资金链断裂。这不得不令人怀疑《叶问3》本是弥补资金缺口的办法,在失败后,却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起事件揭开了资本操弄电影业的幕布。在这张幕布背后,是如火如荼的新兴行业现场——电影投资已成为2016年初金融圈的高频词汇。

2012-2015年的年度国产片最高票房,从《人在囧途之泰囧》的12亿跳升到《捉妖记》的24亿,全国当年总票房四年间从100亿飙升至400亿——每年增长100亿的行业膨胀速度全球罕见。

资本逐利,金融领域的钱和人自然也跟来了这里。

资本游入电影圈

一部电影诞生于这样一个产业链条:投资方——制片人——导演、演员组——发行方——院线——观众。从前,这几类角色均由电影业内的公司或团队执行。随着行业的持续向好,金融资本游入这一领域时,首先进入的就是“投资方”的角色。

五年,电影市场膨胀五倍,投资方、制片方等参与者的数量也相应激增。传统上,电影的投资方大多由一两家电影公司担任。如今,投资方的数量开始增多,令电影圈感到陌生的公司开始大量介入,而他们大多具有金融背景。

李立是一位在证券公司做投行业务的负责人,熟悉电影投资。他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投资一个电影项目可以经过多轮溢价,处于筹备的不同阶段,价位不同。刚有剧本的时候最便宜,临近上映时最贵,因为马上可以收钱了。

“就像投资一家公司,”他说,“在剧本阶段,相当于天使投资,最便宜,风险也最大;临近上映,类似于明天就要IPO(首次上市公开募股)了,当然最贵。”投资过程中也可以“接盘”,比如投了天使轮的不想跟到最后、想在A轮时退出,那就有人接盘、有人退出。

在金融投资中,电影产业基金是一股重要力量。一位业内人士说,2000年以后就有类似电影基金的产生,但到2010年以后才开始蓬勃发展。

单个电影基金的体量动辄上亿,都是机构来买,尚未向个人投资者放开。李立介绍,基金的募资完成在选择电影项目之前,“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