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葬的“难度” 民政部回应:倡导家庭成员合葬,非强制执行

如何安葬亲人,是一道关于道别方式的人性选择题。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卢世博

 

节地生态安葬,在中国始终处在“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CFP/图)

从土葬到火葬是一场革命,从火葬到生态安葬也是一场革命。

民政部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是节地生态安葬一种方式,只是倡导,而非强制。

“如果有来世,我选择做棵树,继续在母亲的哺育下成长。”近日,著名传媒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发表网文《执意树葬的母亲》,引起人们对生态葬的关注。

生态葬是指遗体火化后,通过“草坪葬”“海葬”“树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范以锦说,作为农村妇女,母亲临终执意树葬,“这与她扫盲之后,学习了一些新知识有关”。

树葬听上去很美,其实是把骨灰放入可降解的骨灰盒,深埋地底以化作肥料,滋养树干慢慢长大。

范以锦母亲2016年3月12日逝世,生前交代在植树节这天进行树葬,但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因为“爆满”,广州早于2012年停止树葬。

2016年2月24日,民政部等9部委联合发布全国首个推行绿色殡葬文件:《关于推进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首次提出“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再次将生态葬推向公众视野。

民政部回应南方周末记者,《意见》属于倡导性文件,不是硬性要求。“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也是一种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只会倡导,而非强制。

据民政部介绍,截至2015年,由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安葬率达65.8%,“国家资源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呼吁生态葬也显得迫在眉睫。

民政部坦言,“节地生态安葬始终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与道别有关的选择题

如何安葬亲人,是一道关于道别方式的人性选择题。

苦等一年半,陈敏终于在广东东莞茶园山公墓为姐姐陈泳树葬。

2015年10月29日,陈敏取出姐姐的骨灰,骨灰从她指缝间缓缓滑落,流入专门用来树葬的环保骨灰盒,仿佛是姐姐在跟自己道别。

作为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壮族,老家有山有地,按照习俗,回家土葬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陈敏做出了让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1)


回复

2016-04-25

呵呵,提倡的人先葬你先人

山城小汤圆
回复

山城小汤圆

2016-04-18

不知道文章重点是想讲生态葬还是家庭成员合葬 感觉文题生态葬的难度与回应中的倡导家庭成员合葬是两个主题。

刹那.F.清英
回复

刹那.F.清英

2016-04-16

建议强制立法执行,国家财政投入养老金给这些企业,让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和养老院医院制药厂入股!

回复

2016-04-14

人死后也没有意识了,葬在哪里都一样,但是问题是家人祭奠逝者是中国这么多年的传统,个人认为,土里葬的是不是这个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家人清明扫墓时,哪里可以寄托思念

回复

2016-04-13

生态葬?新葬法,提倡的人可以先示范。

若尘
回复

若尘

2016-04-10

还是海葬最好

若尘
回复

若尘

2016-04-10

留一小瓶骨灰不就得了

ljgc0322
回复

ljgc0322

2016-04-10

人对死亡的恐惧决定了人对死者的尊重,有成就的人可以继续活在他的领域里,只要他的成就依然让人类得益,政治人物更是可以活在史书上。但普通人死了之后,除了子孙的祭奠之外就不能再存在于这个世界了,这是非常强烈的恐惧,有时一个人的时候想起这些意义、生死之类的就特别害怕,但是自己又拒绝宗教之类的救赎,不想接受基督的约束和限制,感觉会损害人的自由意志,所以很矛盾很痛苦。

回复

2016-04-09

还不太能接受生态葬。

回复

2016-04-08

先搞定八宝山吧

回复

2016-04-08

将来连祖宗的墓碑都无处可寻,试问历史文化如何传承?

回复

2016-04-08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也

回复

2016-04-08

先把八宝山移除再跟草民谈这个问题

回复

2016-04-07

人死如灯灭,安葬再讲究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所以,我非常支持生态安葬。我就准备生前给孩子们说好:死后火化,骨灰之上植一颗青松或者翠柏当墓碑就可以了,不必搞那么复杂。

回复

2016-04-07

人的生死从哲学的角度看看,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为何死后要占地呢?最好的办法将遗体捐给医学部门或者选择将骨灰撒在江河和树木下,不需要固定的祭祀地点。其实开辟网上祭祀比到墓地祭祀更科学,更洁净。但是不少的人传统观念难于消除,除了情亲的感情原因外,就是没有看透人生和世界。为了未来的人们,死人不要和活人争地,多留一寸绿地给世界吧。

回复

2016-04-07

有些人永远活在心里,方式根本不重要

回复

2016-04-07

你的先人要是那什么,你可动用公帑修陵园,你的先人要不那什么,你只好锉骨扬灰啰。

回复

2016-04-07

为什么非要形式的祭奠。永远住在你的心里难道不是最好的祭奠吗?

回复

2016-04-07

赞成生态安葬。给儿子交代后事,死后找个山挖个坑埋骨灰,种一棵树,盒子都不要买。每年清明不必祭奠。草民一介,生不必伟大,死不必光荣。

回复

2016-04-07

跟埃及一样了,往地下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