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幽灵

寨卡却像幽灵似的从巴西蔓延到了几乎所有拉美国家,给患者造成神经系统损伤、新生儿小头畸形等严重后果。这是一种怎样的病毒?它又是如何传播的呢?

责任编辑:朱力远

目前巴西全国已经出现了数千名这种小头畸形的新生儿病例,并且数量还在不断攀升。(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几十年来,寨卡病毒一直显得温和而“低调”,几乎鲜为人知。然而在过去几个月间,寨卡却像幽灵似的从巴西蔓延到了几乎所有拉美国家,给患者造成神经系统损伤、新生儿小头畸形等严重后果。这是一种怎样的病毒?它又是如何传播的呢?

1947年,非洲的维多利亚湖湖畔,乌干达病毒研究所(该所当时的名称为黄热病研究所)的科学家把一只装在笼子里的猴子放在了研究所附近的一座丛林里。他们希望用这只猴子作为“哨兵”,来监控这个地区黄热病的传播情况。这只猴子在4月18日出现了发热症状。通过把猴子的血清接种到小鼠上进行实验,科学家发现导致猴子发热的病原体是一种病毒,但并不是黄热病病毒。第二年的1月,同一批科学家又在这座丛林里的蚊子体内分离到了这种未知的病毒。他们用了这座丛林的名字来给这种新病毒命名:寨卡。

“低调”数十年

从发现的那一天起,寨卡病毒就一直显得相当“低调”。在最早期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这种病毒只会对小鼠的神经元(神经细胞)产生损伤,对其它实验动物(包括猴子)似乎并没有什么严重的不良影响,检出寨卡病毒抗体的6名乌干达当地人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疾病的症状(检出病毒抗体意味着这些人曾被寨卡病毒感染过)。

在随后的几十年间,除了为数不多的普通人感染病例之外,还曾有科学家为了进行研究把寨卡病毒注入自己的体内,也有科学家在实验室工作时被寨卡病毒意外感染,但这些被感染者的临床表现都非常温和,主要包括出皮疹、发低烧和关节痛等症状,并且通常都在很短时间内就恢复了健康。这种“低调”使医学研究者和各国的疾病防控机构对寨卡病毒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截止到2007年,虽然在很多非洲和亚洲国家的人群中都曾检出过寨卡病毒的抗体,但真正确认的感染病例(也就是在病人体内检测到病毒的病例)却只有14例。

这种“低调”在2007年被打破。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部分居民出现了出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在对这些病人的血液进行检查时科学家检出了寨卡病毒,确认的病例达到了49例。2013-2014年间,同样位于太平洋上的法属波利尼西亚迎来了一次更大程度的爆发,疑似病例的数量超过了8000例,通过检测确认的有接近400例。

&ldqu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佳凝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