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者远去30年前“江河漂流热”的记忆
人生经历过的重大事件就像鞭炮,在震耳欲聋的巨响和刺鼻的硝烟散尽后,剩下的只是一地随风打转的碎片。
责任编辑:朱又可
人生经历过的重大事件就像鞭炮,在震耳欲聋的巨响和刺鼻的硝烟散尽后,剩下的只是一地随风打转的碎片。
1986年的9月中旬,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破例地播出了一则社会新闻:“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在虎跳峡遇险”。它说的是一支民间组织的探险队用密封船冲击长江天险虎跳峡,结果密封船在中虎跳被激流打碎,两名探险者中,孙志岭不幸遇难,而郎保洛被困在江中的巨石上五天四夜才获救。这则新闻立即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而遇险获救的郎保洛,和随后终于成功征服了虎跳峡的雷建生等漂流勇士成了名噪一时的新闻人物。
第二年6月19日,河南黄河漂流队在黄河拉加峡翻船,雷建生、郎保洛等探险者四人死亡。空前绝后的江河漂流热到此戛然而止。
在两年的漂流探险中,这支由河南民间组成(也有外省市人参加)的队伍,在长江上有杨洪林、张军、孙志岭和雷志四人遇难,在黄河上有雷建生、郎保洛、朱红军和张宁生四人牺牲,这八名死者中,除雷志是中途加入的云南青年外,其他七人都是河南洛阳人。但这还没有包括其他几支漂流队和采访记者的死亡数字,如果都加上,死亡数字还要加一倍。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江河漂流的橡皮船成了不折不扣的“死亡之舟”。不管人们对漂流一举如何评价,但都公认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事件。
我曾经是长江漂流的采访记者之一,也是黄河漂流的采访者和河南漂流队的组织者之一。30年来一直想写写记忆中的这段难忘的岁月,一直无从下笔。
小小橡皮舟载不动的负荷
江河漂流探险,并不是奥运会的正式项目,在中国从来就没有开展过。直到1980年代中期,中国人对此还一无所知。1985年,从海外吹来一阵轻风,在刚刚打开窗子的中国掀起了万丈波澜——著名的美国江河漂流探险家肯·沃伦要率领一支漂流队来中国,用无动力的漂流器首次全程漂流世界第四大河——长江。
中国的母亲河要让美国人来首漂!
“落后就要挨打”“再落后下去就要被开除‘球籍’了!”刚刚伸头看到外面世界的中国人,又一次感到强烈而又脆弱的民族自尊心被狠狠地戳伤了,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被这个挑战激怒了。
第一个起来行动的是四川青年尧茂书,这位西南交大36岁的电影放映员,于1985年夏天背着一只小小的橡皮舟登上了长江源头格拉丹东雪山,他要抢在美国人之前完成首次长江漂流。漂过了长江的通天河段、沱沱河段,在漂流了1270公里后,他的孤舟于7月24日翻沉在金沙江段激流中。
年底,一篇关于尧茂书事迹的报告文学轰动了全国,成了漂流热的集合号,各地尧茂书的仰慕者和继承者们自发自愿地组织起来,要继承他的未竟之业。春节刚过,几支漂流队就组成了,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四川省官方支持的“中国长江科考漂流探险队”。他们登上刚刚解冻的长江源头,却发现那里已经出现了一支规模不大(开始时只有八名队员)但十分强悍的河南民间漂流队“洛阳长江漂流队”。不久,装备精良、由肯·沃伦率领的美国漂流队也出现在长江上游……一场虽无刀光剑影但充满战斗气氛的竞争在长江的波涛上展开了。
不管是官方组队,还是民间组队,这些匆忙聚集的漂流队对“江河漂流”的规则、常识基本上是茫然无知,几份刚刚翻译过来的外国文献成了他们的启蒙教材,“无动力漂流器”“不间断连续漂流”这几个规定是他们的全部知识。专业技术更是可怜,我认识一个生在大山里,从未见过大江大河的队员,他的全部训练是出发前到公园的小湖里去租只小船划了半天。说起来你绝不会相信,著名的漂流英雄郎保洛竟然连游泳都不会!但是与美国那些漂流探险老手们相比,这些没有技术、没有经验、没有专业设备的中国漂流队却有个特殊的“强项”——他们真的不怕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