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大地震5周年后,无奈重启核电站 核电,日本逃不过的宿命
福岛核电站周围那些有家不能回的灾民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但是他们基本上都支持重开核电。
责任编辑:聂寒非
核电重开和核电反对的博弈,深刻地反映了日本社会的现实——没有人愿意生活在核事故的阴影之下,但是现代产业以及日本的自然条件又使得日本人无法拒绝核电。在核电站当地人的身上,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旦发生核事故,受害最严重的就是他们。福岛核电站周围那些有家不能回的灾民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但是他们基本上都支持重开核电。
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已经过去了整整5年。每年的这一天,日本的媒体都会冠之以“史上最惨重的地震”。如果仅仅算遇难者的人数,“3·11”日本大地震其实算不到“损失惨重”的行列里去,到现在为止,所有死亡人数(统计包括失踪者在内)是15455人。
使得“3·11”日本大地震成为“史上最惨重的地震”的原因,其实并不是地震本身,而是地震催生的海啸。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在地震的防灾减灾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如果没有海啸的话,那次地震不会造成比三位数更多的死亡人数。
但是那次地震引发的海啸不但带来了近两万的死亡人数,还造成了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使得这次地震被列入“史上最惨重的大地震”之列。
有家不能归VS“一生悬命”
在地震发生5年后的今天,“无家可归”的灾民还在十万以上。单单从这一个数字,就可以知道这次灾害的严重性。准确地说,不能用“无家可归”这个词,它并不能描述事实,而事实是“有家不能归”——因为这些灾民的家在核污染区,而且对于里面的大部分人来说,是永远回不去了。
日本文化不太鼓励迁徙和移动,日语中表示努力的词是“一生悬命”,实际上这个字是从“一所悬命”演化而来的,日本人喜欢一辈子在一个地方生活、工作。因此,离开自己的土地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但是,5年过去了,灾民仍然不能回去——放射性污染的土地高达2000平方公里(一般人被禁止进入),这几乎和东京都的面积相同。实际上,这场地震所造成的“人员失踪”数字之所以如此之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