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新:为什么我们总是矫枉过正

这戏演完了,观众鼓掌很正常;为什么还没看戏,就开始鼓掌?

责任编辑:李晓婷

北京人艺60周年,话剧《窝头会馆》上演,杨立新(左)扮演保长肖启山。1975年杨立新加入人艺,成为话剧演员,但为更多人熟知,却是因为出演了电视剧《半边楼》《我爱我家》。(CFP/图)

为什么观众还没看戏,就开始鼓掌?

1980年代我们演《茶馆》,戏没开始先上来个人,拿着牛胯骨说数来宝,介绍历史背景:1898年康梁变法失败了,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国际环境都什么样;然后讲,初秋天气里北京西城的一个茶馆……介绍完,大幕拉开,观众“哗”地就开始鼓掌。我那会儿小,我说这戏演完了,观众鼓掌很正常;为什么还没看戏,就开始鼓掌?

其实它一是因为《茶馆》的名气;另一个,我后来注意到,前边那人说历史,观众就已经被代入了,那这层红丝绒幕拉开之后,陡然间,你面前出现了一个一百年前的大茶馆。那个热闹的场面,壶里边飘出来热气,你细看,每个人的表情动作都有戏,一下子就把人震慑住了。

你是来喝茶的,还是陪人喝茶的?这两个人在谈什么买卖?这有个少爷秧子,有个仆人陪着他玩,他在给他介绍这蛐蛐如何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定情景。焦菊隐的时候,就规定得非常详细。

那时候,北京人艺演员都要给自己的人物写个小传。李龙云说,他的《小井胡同》虽然是三万多字剧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0)


回复

2016-03-14

吴荪甫是《子夜》中的人物。不知是老师口语还是编辑笔误。这文学常识不该错啊。

回复

2016-03-13

现在的年青人已不辨美丑,深受西方毒害

liutanguan
回复

liutanguan

2016-03-10

吴荪甫不是《子夜》上面的人物吗?

回复

2016-03-10

这就是宣传的作用。你还没有看戏或者还没有了解剧情,当一个宣传工具反复告诉你是如何好时,你大脑已经接受了“好信息”的“正能量”。就如把西南山城的东西搬到北方的晚会上就被标上“充满正能量”导演自打100分一样。其实这不新鲜,曾经在欧洲的某个大国就搞过这套东西,至今该国仍然是欧洲的“领头羊”。

回复

2016-03-09

历来旷世之作大都出自穷困潦到者之笔下,资本逐利本性决定它不会青睐这样的人和作品。如果你投身艺术为之献身,那就必须耐得住清贫和寂莫。资本所逐之利来自“信男信女”,可见我们的教育並没有把全民的文化教养水平很好的提高,搞教育的人不该深思吗?

回复

2016-03-09

矫情

回复

2016-03-08

其实浮躁并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生在此代,当为奔波,“我们到一个理想的地方去,早晨起来,白帆、大海,迎着初升的太阳。”——谁不愿意,但仔细想想,想过上这样的生活并且捍卫它,你凭什么?我们不愿意在其位谋其职,是因为生活逼着我们步步向前。

回复

2016-03-08

矫枉过正

testjxnxnx
回复

testjxnxnx

2016-03-08

矫枉过正

testjxnxnx
回复

testjxnxnx

2016-03-08

矫枉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