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安化:因贫致病、因病返贫

许多尘肺家庭不堪重负甚至倾家荡产,陷入了“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

责任编辑:吕宗恕 苏永通 实习生 张小莲 舒婷

三期重度尘肺病人朱贤圣已经离不开氧气。 (王瑞锋/图)

在安化,想过好日子才下井挖煤的农民最终不少人得了尘肺病,日子过得还不如以前。

至2014年底,安化县共有贫困户44960户,其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农户18883户,占总数的42%。

许多尘肺家庭不堪重负甚至倾家荡产,陷入了“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

每一口呼吸,都像是一次告别。步履蹒跚,大口喘着粗气,47岁的农民朱贤圣看起来已经是一个老人了,他把自己从床边慢慢挪到沙发上,将一根软管塞进鼻孔,软管另一端连接着一个氧气袋。

吸进一口气,他的喉咙发出滋滋的声响,再呼出一口,肚子里就发出咕噜咕噜的叫声。他的肺坏掉了。

三十年前,和清塘镇上的大部分年轻人一样,朱贤圣渴求摆脱贫困、改变命运,唯一的捷径便是到煤矿下井挖煤。勤劳致富,他相信这句老话,不认命。

然而,井下挖煤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完全暴露在黑色的粉尘之中。八年前,浑身乏力的朱贤圣被检查出患有尘肺病,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整个家庭陷入困顿。这是一种无法逆转的病症,朱贤圣只能靠氧气袋维持生命。

粗放无序的经济发展模式最终陷入死循环。尘肺病逐步在湖南安化这座国家级贫困县爆发,原本希望通过勤劳致富的人们因疾病再次回到贫困的世界里。

尘肺病患者的数目并不在少数。据公益组织大爱清尘统计,截至2015年底,仅在6.3万人口的湖南省安化县清塘镇,尘肺病人就多达3000人。

如何帮助尘肺病人彻底摆脱贫困,是安化县面临的一道考验,同时对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得病返贫的,都是最勤快的人”

朱贤圣穷怕了。19岁那年,他娶了比自己小三岁的胡爱君,婚房是一栋祖传的木房子,四面漏风屋顶漏雨。他希望过上好日子,梦想着能盖一栋砖瓦房。婚后不几天,朱贤圣和父亲、弟弟三人一起到邻村的小煤矿下井挖煤。

距离安化县城一百多公里的清塘镇地处山区,山地面积多达64%,耕地稀少,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下井挖煤,成为年轻人改善生活的捷径。“山里的男人,没有没下过井的。二三十年前,下井一个月就能挣一百多,也不拖欠工钱,比种地强多了。”朱贤圣说。

朱贤圣相信勤能致富。终于在1997年,他用挖了十年煤攒下的积蓄,盖了一栋两层的砖瓦毛坯房。不用种地,清塘镇家家户户的日子也有了改观。

到了2001年,每次下井朱贤圣都感觉浑身乏力,呼吸艰难,他不得不放弃挖煤的工作,和妻子一起到广东东莞打工,扛水泥。浑身乏力、呼吸不畅,这种“怪病”开始在镇上流传。

最早被发现怪病的是八里潭村的刘呈句。这个精壮的男人在1997年发现自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8)


回复

2016-04-18

有谁知道想要捐助的话怎么弄吗

回复

2016-03-04

最让人心酸的莫过于,得病的往往是勤快人。因为我父母也是非常勤快的人,但是却没有因勤致富,对此我深有体会。我不知道是他们努力的方向错了,还是这个社会本就如此不公。而且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却养不起他们,我对我勤劳的父辈深感亏欠。

回复

2016-03-04

真心为中国当前的法制环境感到伤心!中国不是没有法律,而是有法不依,执行不力!大众都还在妄想“清官式”政府,如果大众都相信法律,为法制而努力,那么法律是保护大众最好的武器!

张先生
回复

张先生

2016-03-04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回复

2016-03-01

哀民生之多艰

回复

2016-03-01

尘肺病是职业病,应该通过政府和法律部门找企业,哪有钱让企业老板赚了,再让政府买单的,政府的钱是纳税人的,用在公共服务上。

回复

2016-02-29

我来自安化县清塘铺镇。在我身边这样的家庭数不胜数,一方面他们缺乏维权意识,甚至许多人还有着民不与官斗(实际上是穷人不与有钱人斗),的想法,本身的法律意识不强,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政绩甚至有的为了个人私利并不会对违章违法的煤矿进行处理,往往是等到出事故了才平息一下民意……我也痛感于许多黑暗的地方,自己的力量又很微薄。但我其实很高兴看见这种事情能被报道出来,我相信舆论与媒体的力量,我也更加希望有一天媒体的力量能够淡化,由完善的法律制度与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来改善民生,维护正义。

回复

2016-02-28

啫血的动物最终不会有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