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有一种大国悠闲自得的气度” 话剧《北京法源寺》如何讲戊戌变法

在田沁鑫看来,《北京法源寺》是一出适合古典戏曲“跳入跳出”表现形式的戏。话剧面临的问题也是如此:直面戊戌,就要直面争论。

责任编辑:李晓婷

谭嗣同(左,贾一平饰)“太过激动”,辫子掉了。演员在台上粘辫子喝水,观众在下面笑,导演田沁鑫觉得这有点儿中国戏曲里“捡场”的味道。她也确实有意地在《北京法源寺》中运用戏曲元素,比如“一桌二椅”、比如“跳入跳出”式的评论。 (田沁鑫戏剧工作室供图/图)

谭嗣同“夜访法华寺”,和袁世凯密会。袁世凯认为谭嗣同手中所持的“衣带诏”是假,拒不“围园劫后、杀荣禄、救皇上”,二人越辩越凶,谭嗣同一急之下,跳上桌子——此时,他脑后的辫子松了。

辫子松了不是话剧《北京法源寺》的剧情,只是一个意外。场边扮演法源寺和尚的演员,急忙走上前来:“谭嗣同太激动了,辫子都给揪掉了,来,粘一粘。”这边谭嗣同粘着辫子,那边袁世凯冲着台口道:“来来来,给我倒杯水。”一杯水咕嘟下肚,辫子还没粘好,袁世凯又叫了一杯,辫子还是没粘好。袁世凯叫了第三杯:“谭嗣同,你也喝一杯。”

“这有点儿像戏曲里的捡场,角儿要喝水,角儿要擦脸,捡场先生就端一杯茶、端一毛巾上来。角儿休息好了,转身上台唱的就是悲剧,观众们全认。”导演田沁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那天遇着这么一个即兴,结果观众和演员都觉得挺带劲儿的。”

一场意外让话剧《北京法源寺》和中国传统戏曲误打误撞上了,也算缘分——除了不必演员唱出来,田沁鑫原本就是把“夜访法华寺”当成京剧里的“折子戏”来排的:情节关键、矛盾激烈,连舞台布置都套用了传统戏曲里的“一桌二椅”。

在田沁鑫看来,《北京法源寺》是一出适合古典戏曲“跳入跳出”表现形式的戏。李敖原著小说几乎没什么故事,全是长篇大论的对话。话剧面临的问题也是如此:直面戊戌,就要直面争论。直面争论,最“中国”的处理方式,就是有人在一边发表评论。

话剧《北京法源寺》里,1921年的方丈和1898年的谭嗣同,在法源寺里隔空对话,小和尚异禀穿梭于朝堂上、市井中,穿梭于慈禧、光绪、康有为、谭嗣同之间,偶尔向他们发问,大部分时候带着疑惑、不解、迷茫和激动,注视着这些大人物和他们所处的复杂历史。

舞台上摆着两排椅子,僧人们在此习课,新旧势力在此辩论,知识分子在此发言。寺庙、朝堂、民间,由此跨过时空,讨论变法,讨论改革。

中国人能瞬间集中、瞬间松弛

南方周末:小和尚异禀在这戏里有什么用意?他有点像创作者本人,不断向历史发问、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