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城市已有“自来水”
人们都相信,中国近代意义上的自来水设备学习自西洋,出现于晚清。但许多人恐怕尚不知道,宋代的城市已经在尝试建设“自来水”网络了。宋朝,那确实是一个令我们惊叹的时代。
人们都相信,中国近代意义上的自来水设备学习自西洋,出现于晚清。但许多人恐怕尚不知道,宋代的城市已经在尝试建设“自来水”网络了。宋朝,那确实是一个令我们惊叹的时代。
“知道”(nz_zhidao)带你去看,宋代的城市供水工程。
“竹龙驱水”
陆游有一首小诗写道:“地炉枯叶夜煨芋,竹笕寒泉晨灌蔬。”这里诗人提到了宋朝社会常见的两种生活设施:
一是“地炉”,即供暖设备,诗人还用地炉的余烬煨熟芋头,在深夜饱餐一顿。那宋朝人的地炉是什么样子的呢?欧阳修写过一首《新营小斋凿地炉辄成》,其中几句说:“墐户畏初寒,开炉代温律。规模不盈丈,广狭足容膝。”看起来有点接近“地暖”。
一是“竹笕”,是供水设施,用竹筒连接起来的输水管道,可将户外的泉水引入宅内,用于浇灌、洗漱与饮用,有点像后世的“自来水”。
这种用于引水的竹笕曾被不少宋朝诗人写入诗歌中,如陆游的另一首诗说:“竹笕分泉自遍村。”周焘的《游天竺观激水》云:“竹龙驱水转山鸣。”朱翌有诗曰:“竹龙衔尾转山房,饮足寒清滴夜长。”舒亶也有诗曰:“竹龙行雨出千山。”黄庭坚亦有一首诗,题目就叫做“从陈季张求竹竿引水入厨”。可见宋代时,诸多山寺、民居、官舍都使用了竹笕的引水设施。
元代王桢的《农书》介绍了竹笕引水的装置:“连筒,以竹通水也。凡所居相离水泉颇远,不便汲用,乃取大竹,内通其节,令本末相续,连延不断,搁之平地,或架越涧谷,引水而至。又能激而高起数尺,注之池沼及庖湢之间(庖湢,即厨房与浴室)。如药畦蔬圃,亦可供用。”
《农书》所说的“连筒”,便是竹笕。这一技术当然不是元代才产生的,早在宋代时,人们已经广泛运用竹笕建造引水工程了。如明州慈溪县的庆安寺,“寺后有泉出于深谷,僧以巨竹连筒引行数里,支分于松下石池,溢入于溪”。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Ir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