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求生为再造 王健林壮志断腕为哪般?
壮士断腕?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试试看!
尤其是对于像万达这样的巨无霸,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魄力,没有点胆略,想都别多想。
万达扔出的这颗“炸弹”带给业界的是震惊、震撼,当然也是震动。2015年,万达集团的资产达到6340亿元,同比增长20.9%,收入2901.6亿元,同比增长19.1%,但是,2016年,万达集团预算收入则下降了12%,一路高歌猛进的势头不但戛然而止,更是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负增长,莫非万达集团是那只注定会出现的“黑天鹅”?尽管万达并没有大到不能倒的地步,但是毕竟这是中国首富的产业,毕竟这是一个转型升级不断成功的公司,毕竟这是一个首屈一指的全球最大的不动产企业。万达的一举一动都会牵扯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神经。
但是,万达就是断腕,动作幅度之大,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万达集团断的不是别的产业,正是赖以起家、成名、立腕的商业地产,2015年地产业务收入高达1640亿元,同比虽然不高,但是尚有2.5%的增长,但是,2016年这块的收入只作了1000亿元的预算,也就说一刀砍掉的是地产收入的40%,再多点就接近腰斩!按照万达的执行力,就地产而言,2016年超过2000亿应该不是问题。但是万达硬是降到1000亿。也许我们几年后就能感受到王健林的英明和远见。相比之下,万达的其他业务板块则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万达广场的租金增长在30%以上,文化集团的增长在45.7%,金融集团的收入则完成了年计划的697%,这些板块在2016年均将维持30——50%的成长,只不过地产收入砍的实在力度太大,以至于掩盖了这些高成长板块的光芒,造成了虚惊一场的特效。
众所周知,中国地产业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无论是白银时代或者青铜时代都很难回避这个行业阶段性鸡肋的现实,房地产不能说未来没有成长的空间,否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保险资金铤而走险频频举牌,但是也不能确定未来还有如同过去十年的辉煌,否则去库存也就不会成为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的议程,即便商业地产也是如此,一二线城市过剩,但是三四线城市紧缺,整体可能供过于求,但是局部又是供不应求,结构性问题突出,而万达顺应这种变化推出的轻资产模式则有效的解决了这种矛盾,一方面众筹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又化解万达重资产的资金压力,最重要的是将城市综合体的成本降到了和城市居民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相适应的区间,满足了这些城市提升消费生活水平的需求,所以万达广场的建设速度不但没有因此降低反而是以轻资产的方式推进的,2016年万达将投资71个项目,其中轻资产项目就会高达54个,万达广场超过一半没有销售的问题,万达集团的收入来自租金分成和运营管理,虽然表面上看收入下降,但是净资产收益率都大幅提高,利润也大幅增长,万达的资产越来越证券化,盈利模式越来越金融化,因此,与其说这是一种断腕,不如说这是一种重造。
再造什么?
再造一个适应或者说是满足精神和物质财富需求均有大幅提高的人民的需求的新万达,完成万达从开发商向服务商的华丽转身,打造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文化企业,万达已经收购了好莱坞的传奇影业,已经收购了瑞士的盈方集团,前者让万达的影视控股成为全球第一,后者让万达的体育控股成为第一,若干年前,“百年万达,国际企业”只是一个梦想,如今一半已经成为现实,万达越来越国际化,而不动产的比例越来越低,中国的企业如此转型,如此跨界,又如此成功,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也许,2016年万达会有更多的惊喜带给我们大家。
这一切不容易。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王健林的判断力和执行力能够如此合二为一,在中国的企业家中间也堪称另类。2015年万达的服务业收入已经达到43%,万达不会退出房地产,仍会保持千亿军团的规模,但是今后的确不能说万达只是个开发商了,到2017年,万达服务业收入要达到三分之二。
无论人或企业,都有惯性思维,都有路径依赖,否定自己的过去,难;坚定自己的未来,更难;万达可以称得上中国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标杆,万达这样的中国企业越多,中国经济的转型就越成功,前景越光明。(水皮/文 作者为华夏时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