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的新起点从“屠呦呦是谁”说起
大屏幕上出现一张大照片,女教师问:“这位是谁?”全班似乎愣了半天,有位男生后来说:“是屠呦呦。”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张小莲
这本来是一节平常的公开课——高二历史,因授课教师的一处教学设计,引起听课专家的兴趣与热议。
该课讲的是“破解李约瑟难题”,最后自然要与中国的科技现状结合,包括中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情况。教师的教学是这样设计的:先在大屏幕上分两组,放出10位当红明星的照片,诸如黄晓明、范冰冰等。然后问学生:“大家认识他们吧?”同学们很兴奋,齐刷刷喊出他们的名字。
这位女教师一摁翻页笔,大屏幕上又放出一组照片:李政道、丁肇中、杨振宁。这时,只有少数学生能说出“杨振宁”。最后,大屏幕上出现一张大照片:一位戴眼镜的老太太,手捧奖杯。女教师问:“这位是谁?”全班似乎愣了半天,有位男生后来说:“是屠呦呦。”女教师又问:“同学们知道屠呦呦的,请举手!”
全班50多名学生,仅有6名举起手来。
这个带对比性质的调查结果,令人意外,也发人深思。
不知道“屠呦呦”,是个问题吗?
的确,我们的学生怎么了?对娱乐明星如此熟悉,对诺奖获得者却知之甚少。要知道,获得诺奖的科学家对社会贡献巨大,他们的发明与发现必定彪炳史册,是人类永远敬仰的真正英雄。到2015年之前,华人有8人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其中前三位正是李政道、杨振宁与丁肇中。不过,令人尴尬的是,在这个领奖台上,中国大陆始终缺席,直到今年10月屠呦呦获奖消息的宣布。
被戏称为“三无教授”的屠呦呦,因参与发明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顽症的特效药而获此殊荣,并成为历史上第12位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女性。青蒿素及其发明过程充满中国故事,现已拯救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尤其在非洲。早在2011年,美国人就找上门来,将他们的生物医学奖“拉斯克”奖,郑重颁给屠呦呦。据说,此奖有“诺奖风向标”之称。有趣的是,半个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