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中国
反腐“倡”廉说法对吗?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14日,郑朔
中国有一些政治宣传口号,天长日久,人们也习以为常,但其中往往有不妥之处。比如“反腐倡廉”这个口号,其实不但在语法上站不住,在政治上也说不通,其关键就在于这个“倡”字。
“倡”意为提倡,是一种鼓励,而非强制。如提倡早睡早起,但你晚睡晚起又如何?如果说“提倡俭朴的工作作风”还可以理解,因为为公务多花一点钱少花一点钱,尚在允许的范围内,不触犯法律;而“倡廉”,字面上是“提倡廉洁的工作作风”,但“廉”是从政者必须遵守的规矩,应该是必须廉洁,强制性廉洁,不廉洁者不得为官。可一个“倡”字,就把这个规矩弄得可有可无、弹性极大了。语意之中暗含着对不廉洁行为的默许,这个提法就不是那么科学了。
中国官方对这一口号的英译是fight corruption and build a clean government。翻译回到汉语,就是“反对腐败,建立一个清洁的政府”。由此再反思原文,其中颇有一段距离。
一个口号流传久了,就会形成一种社会共识,形成一种行为规范。如果这个口号里有相对模糊的含意是对不廉洁行为的容忍,那还是应该“咬文嚼字”,再推敲出一个新口号取而代之,以免在潜移默化之中,产生一种不正确的社会共识。
中国力争全球高教霸主地位
◆BBC 11月20日,贝克
如何界定世界“超级大国”?过去使用的标准是一个国家的军队数量和拥有核武器的数量。现在有了一个更重要的界定标准,一个国家的大学数量和名气。目前,美国仍然是全球高等教育的“超级大国”,然而如果照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中国将在不久的将来把美国挤下冠军宝座。最近,在伦敦召开的全球大学网络会议让人们感受到中国高等教育令人意外的进展:中国现在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高等教育体制,它颁发的大学文凭比美国和印度的总和还要多。其中部分原因是中国人口基数大。但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中国大学的扩张速度已经超过任何西方国家,大学的招生人数从1999年的10%猛增到2006年的21%。1996年中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只有5000人,只相当于英国、日本或印度的一半。但现在中国每年授予博士学位人数已经超过了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国家。2006年,这一数字达到34000人。按照目前的录取比例,三四年后,这一数字就将达到5万人,超过目前最多的美国。
【点评者说】本文的主旨是在提醒英国大学要居安思危,不要老想着多招收海外学生,收学费获益。不过,如果有国人愿意把它当成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褒奖,甚而成为“政绩”,那可就真的要贻笑大方了。
中国戏剧要靠“变性”延续生命力?
◆美国《华盛顿邮报》11月16日
用普通话演唱的欧式歌剧《霸王别姬》将于2008年初到美国巡演。这是寥寥可数的由中国艺术家创作演出、由中国故事改编的西式歌剧之一。最近,中国邀请一批世界级舞蹈家与中央芭蕾舞团合作,一个中国文化交流机构则与《悲惨世界》、《歌剧魅影》的制作人合作,要推出中文版的西方音乐剧。
对中国观众而言,将历史名剧改编为欧式歌剧被看作是为中国戏剧维持生命力的一种努力:见过世面的中国城市居民现在更喜欢西式娱乐。灯光把舞台打成鲜红,合唱传达出中国古战场上的焦虑和恐惧。
中国有传统的京剧,也曾尝试过改进以吸引年轻观众,但始终没能像过去那样获得大众的欢迎。如今,喜欢京剧的大多是老年人。西式歌剧却越来越流行,尽管价格对很多人来说还太贵。越来越有见识的中国人都知道,西式歌剧是高雅的标志。
【点评者说】作者的观点中似乎不自觉地流露出“西方优越”的倨傲,我相信作者也许能证明,高雅的西式歌剧与越来越有见识的中国人之间的相关性,否则,我宁可相信这种相关性更多是缘于西式歌剧的利润和中国人的虚荣。
中国凭什么吸引大药厂?
◆美国《时代》周刊,11月26日,凯瑟琳·金斯伯利
国际制药巨头正纷纷在中国增加研发支出,扩张研发团队。2006年,此种投资达到了创纪录的约20亿美元。他们对中国的兴趣有非常明显的原因: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七大处方药市场,2006年销售额约1000亿元人民币,而到2010年还有望再增加一倍。不过更重要的是,国际药商正在疯狂地期望在他们现有的专利过期之前,开发出新的专利药品,以维持利润。两年之内,就将有市场价值290亿美元的专利过期,而在中国研发新药的成本只有在美国的1/10。在中国,即使是拥有美国训练的开发人员,其工资也只有美国水平的一半;而源源不断地愿意接受高风险的新药试验的病人,更是制药巨头们的福音。
【点评者说】领人家一半的工资,没什么好担心的。不知情或者不得已成为新药的试验品,就实在有点玄了。中国病人人均用药水平低,是没有受过“污染”的好的新药试验体,而且缺医少药没钱的低社会阶层常常为了换取免费的药品,心甘情愿地去做人家的试验品。而吸引外资政策,正在向所谓高层次“选资”迈进,名列500强制药公司正是最受欢迎以及最爱被官员们拿来吹嘘政绩的。而对试验病人的人身安全和事故责任有没有任何保障,就不知道了。
进化中的中国外交
◆韩国《京乡新闻》,11月19日,金在哲
中共十七大上,胡锦涛主席提到了中华民 族的复兴,特别强调了军事力量的独立革新能力,再加上对中共最高决策机构内权力布局的猜测,曾有人担心中国可能会采取强硬的对外政策,比如在台湾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等等。但目前看来,中国的第四代领导层似乎更倾向于继续融入国际社会。比如,中国上周要求伊朗重视国际社会有关核问题的忧虑和担心,中国外长杨洁篪还亲赴伊朗。虽然中国仍然坚持不施压,但至少和国际社会保持了一致立场。另外,在朝核问题和达尔富尔问题上,中国事实上已经有所举动。
十七大之后,中国外交有了一些动向。中国更加强调,应该摆脱过度重视国家利益的做法,有必要担负起作为大国的国际责任。并且,中国也在试图重新解读一直被视为金科玉律的“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这些动向表明,中国第四代领导层执政第二任期的外交政策将继续强化同国际社会的协调。这意味着,中国领导层相信,实现中国复兴的捷径是通过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和强化关系,而不是输出战争或者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