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的盘点机制,对中国影响几何? “基础、基础还是基础”
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气候变化峰会曲终人散,巴黎协定获得了最大公约数的认同。但这仅是新阶段的开端。在此次峰会上,气候资金、盘点机制成为焦点,其后如何执行,还有待观察。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刘文慧
编者按
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气候变化峰会曲终人散,巴黎协定获得了最大公约数的认同。但这仅是新阶段的开端。在此次峰会上,气候资金、盘点机制成为焦点,其后如何执行,还有待观察。
发达国家希望盘点成为所有国家的约束条件,发展中国家则希望盘点对于发展中国家保持灵活性,并且盘点的应该是一揽子内容,不只是减排目标,还有资金、技术支持。
2015年12月12日,195个国家参与的巴黎协定通过。以各国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为基础,巴黎协定确定了自下而上的减排机制,缔造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格局。
虽然绝大多数国家已经提交了自主贡献,但各国自主贡献总和并不能达到全球减排的总目标。因此,在自主贡献的基础上,协定加了一把锁,确定了每5年强化行动、进行全球盘点的要求。
和资金和技术转移一样,盘点其实是气候谈判中的老话题。以前被称为MRV(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但对象是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在巴黎大会,这一老话题被转化为对所有国家自主贡献的盘点。
几乎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