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火星 ——兼谈《火星救援》的几处穿帮

电影《火星救援》的热映引起了人们对火星的新一轮兴趣,火星不仅是除地球之外人类最有可能栖居的行星,而且人类踏足火星的那一天有可能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就能见到,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其中也存在一些在科学上不甚严谨的地方。

责任编辑:朱力远

电影《火星救援》(The Martian)剧照。马特·达蒙(Matt Damon)被遗忘在火星上,成了“太空鲁宾逊”,他不仅成功地抵抗孤独,还种植了一片126平米的土豆园,自封殖民地和太空海盗。 (CFP/图)

电影《火星救援》的热映引起了人们对火星的新一轮兴趣,火星不仅是除地球之外人类最有可能栖居的行星,而且人类踏足火星的那一天有可能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就能见到,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其中也存在一些在科学上不甚严谨的地方。

随着影片《火星救援》在全球的上映,人们对载人登陆火星、建立火星基地等话题产生了新一轮兴趣。

载人登陆火星对于科幻作家来说不是一个新鲜的梦想,很多科学家也早就开始研究载人登陆火星的可能性。1989年7月,这种热情延伸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层面上,美国总统老布什在阿波罗登月20周年的纪念讲话上提出了包括载人重返月球及载人登陆火星在内的所谓“太空探索倡议”。2004年1月,美国总统小布什重申了父亲的倡议,取名为“太空探索新图景”。2010年,又一位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展望了于21世纪中期完成载人登陆火星计划的前景。而《火星救援》这部影片则把载人登陆火星的时间定为了21世纪30年代,并且将公众的热情推上了高潮。

电影不能当真

当然,影片是不能当真的,而政治层面的倡议则既不能不当真,也不能太当真——因为载人登陆火星那样的计划若要实施,离不开政治层面,但另一方面,那样的计划并非单纯取决于总统,而且计划的长度将大大超出单个总统的任期,从时间上讲也绝非单个总统的倡议所能决定。昔日的超级超导对撞机的下马就是例子。

虽然载人登陆火星计划能否启动,何时启动,都还是未知数,但很多人在憧憬着那一天,很多机构也在进行着可行性研究,其中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1998年,美国航天工程师祖宾等人甚至组建了一个称为“火星学会”的组织,专门研究诸如建立火星基地的可行性那样的课题,该组织的成员和支持者分布在几十个国家,其中包括了有专业学历或经历的科学家、工程师及宇航员等。当然,这方面所有的研究或设想都还或多或少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并且限于领域的特殊性,在同行评议等方面还难以达到如主流学科那样的严谨性。因此,对我们下面将要介绍的这方面的信息需多存怀疑之心,莫要当成定见——哪怕只是目前意义上的定见。如果有一天载人登陆火星乃至建立火星基地等计划真的进入实施阶段,显然会有更正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Irene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