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后远东国际关系与中日关系
甲午战后,日本展开了日中修好攻势,清朝许多重要人士在“以夷制夷”的主观设想下,不到三年时间,就从极端仇日变为亲日甚至主张联日,以牵制俄、德国、法三国,防止中国被瓜分。他们并不知道,各国外交官都在进行秘密交易,根本不考虑中国的意见。“以夷制夷”的主观设想,很可能变成他国交易的棋子。
责任编辑:刘小磊
甲午战后,日本展开了日中修好攻势,清朝许多重要人士在“以夷制夷”的主观设想下,不到三年时间,就从极端仇日变为亲日甚至主张联日,以牵制俄、德国、法三国,防止中国被瓜分。他们并不知道,各国外交官都在进行秘密交易,根本不考虑中国的意见。“以夷制夷”的主观设想,很可能变成他国交易的棋子。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学校里的同事,得知我是历史系的,经常向我提问:为何中日关系处于今天的状况?为何战败的日本与德国不一样?为何日本能通过新安保法案?……我不是研究这一领域的专家,他们却以为历史学家是什么都懂的。于是,我就不停地进行说明与解释;本文即是这些解释的结果,旨在说明历史学家考虑现实问题的习惯方法:从最远端开始,由最宽处放眼。
甲午战争与“三国干涉还辽”
1894—1895年,中国与日本之间发生了战争。该年是中国的甲午年,又称甲午战争。战争的起因是朝鲜王国的内部政务,即东学党起义。清朝与朝鲜王国之间有着传统的宗藩关系,应朝鲜王国的请求,清朝作为宗主国派兵入朝;日本也根据相关条约派兵进入。朝鲜的内乱很快平息了,中国要求日本军队同时撤退,日本却提出了共同改革朝鲜政治的要求,其核心是不撤兵。
此时日本对中国的战争准备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社会都进行了研究,在上海、汉口、天津等地有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对中国的军事要地绘制了比较准确的地图;日本海军的主要假想敌就是北洋海军,其装备与训练都有针对性;日本陆军也仿效德国制度,建立军校,成立师团,组建指挥与参谋机构。由此,日本在朝鲜牙山、黄海丰岛挑起了战争。而中国当时并没有完成针对日本的战争准备,清军去朝鲜前尚不知将与日本军队开战,仓促应敌,陆战与海战俱败,只能与日本在马关进行和谈。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是四项:一、中国承认朝鲜为自主国(放弃宗藩关系);二、中国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给日本;三、中国赔款白银两亿两;四、中国与日本重新签订通商条约,给日本与英国、美国等国相当的不平等权益。其中最关键的是第二条,割地,尤其是割让辽东半岛,对清朝的国家命运会有很大的影响。
俄、德、法三国对此做出了反应。
俄国正与英国进行全球竞争,相当重视发展其远东势力,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使俄国成为真正的太平洋国家,并在图们江口与朝鲜相连,此时正在修建联接远东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日本若占领辽东,将对其在远东地区和朝鲜半岛的利益产生威胁。德国此时大体完成民族统一,正在崛起,发现世界已由英、法、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占领完毕,甚至欧洲的弱国或小国,如意大利、比利时都有其海外殖民地。德国也开始其世界性的扩张,挤进非洲,直入太平洋,遥望亚洲,对远东事务表现出兴趣。法国已经是一个世界帝国,在亚洲占据越南、柬埔寨、老挝,建立法属印度支那,并在中国上海、天津、汉口等地也有其租界。日本占领台湾,对法国有一定的威胁。法国与俄国有同盟关系。这样,由俄国发起,德国和法国参加,对日本割占辽东半岛进行干涉。俄国远东舰队开始集结,德国与法国在远东也有军事力量的存在。
日本已与清朝签订了条约,处在条约批准与互换的阶段。日本没有能力立即与俄、德、法三国开战,对此只能让步。然而,日本表示,他们是向三国让步,而不是向中国让步,并向中国提出了新增赔款白银3000万两的要求。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
“三国干涉还辽”使获得战争胜利的日本,对国际事务有了警觉,开始了他们“卧薪尝胆”的新历程。
中俄密约与青岛、旅大等权益的丧失
“三国干涉还辽&rdquo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佳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