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鸡养猪如何养出“创业板第一股”

深居广东西部一个小县城里的养猪养鸡企业,为什么能成为创业板乃至整个深市市值最大的“巨无霸”?创始人早年留下的“企业性格”、全员持股制度以及对技术进步的重视,成就了它的财富神话。但现在,它遭遇了新的问题,包括环保红线、土地瓶颈等。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陈绮颖

 

自动化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图为温氏集团种鸡场工人在捡种鸡蛋。 (CFP/图)

深居广东西部一个小县城里的养猪养鸡企业,为什么能成为创业板乃至整个深市市值最大的“巨无霸”?创始人早年留下的“企业性格”、全员持股制度以及对技术进步的重视,成就了它的财富神话。但现在,它遭遇了新的问题,包括环保红线、土地瓶颈等。

“没什么变化呀?要说感觉,就是又被你们打扰了。”

2015年11月10日下午,48岁的黄植强一边为南方周末记者倒茶,一边操着“粤式普通话”开玩笑。

就在一周前,他的“合作伙伴”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温氏股份”)通过换股吸收合并方式登陆创业板,上市当天流动市值超过2000亿元,一举成为创业板乃至整个深市市值规模最大的“龙头企业”。

一时间,温氏财富神话引起议论纷纷,许多人质疑为资本泡沫。

不过,外界并不熟悉的温氏股份,在行业里却早有声名:2005-2014年10年间,温氏年复合增长率20%,利润增速21.47%,成为国内最大的畜牧企业。2014年公司营业收入380亿元,净利润26亿多元,销售肉鸡近7亿只,占全国销售总额近1/10,肉猪销售1200多万头,生产量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

抛开估值等资本市场因素,一家深居广东西部一个叫新兴的小县城里的养鸡养猪企业,为什么能成为这样一个“巨无霸”?

全员持股的背后

相比起温氏上市引发的市场喧嚣,老黄更关心自己猪栏里的现实:他身后的电视屏幕里没有播电视节目,而是分格显示着不同的监控画面——十余个监控摄像头扫视着他的六十余亩猪舍和鱼塘。全自动的投料和刮粪清扫、温湿度调节养殖系统,让他在房间里“轻松养猪”。

早在1998年便开始以“公司+农户”形式与温氏合作养猪的黄植强,养殖规模从17年前的数十头增长到今年的1800头,并在2012年成为温氏集团的首家“物联网自动化养殖示范户”。

自此之后,黄植强最主要的工作反而成了“接待参观”: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参观者们,好奇地打量着“物联网猪舍”内的每一个细节,反反复复地问着相似的问题——养了十几年猪的老黄现在觉得“这活儿比养猪还累”。

1990年代,黄植强是新兴县城里为数不多的西饼店“面包师傅”,但他的小店没有顶过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而倒闭,思前想后之下,他最终包了60亩土地养猪养鱼,并成为温氏的农户。

此时,温氏已经养了十几年鸡,在当地越来越有名气。

已故的温氏创始人温北英,1932年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