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基建成潮,政府违约成疾“扯皮的是政企,损害的是环境”
近十年来,在环保基建项目中有65个公开报道的政企违约案例,这集中在污水处理和垃圾焚烧项目。但这仅是冰山一角,企业经常是“打掉牙齿咽进肚”。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刘文慧 实习生 赵雅
近十年来,在环保基建项目中有65个公开报道的政企违约案例,这集中在污水处理和垃圾焚烧项目。但这仅是冰山一角,企业经常是“打掉牙齿咽进肚”。
最常见的违约情况是政府欠费,县级及以下政府较多此类;省会城市则主要是因为邻避运动;地级市则是因处理量与协议不符。
严重后果是污染环境。陕西一家污水处理厂污水直排渭河,原因是政府欠费,企业停运。政企双方甚至对簿公堂。
“没有人愿意和政府关系搞僵,除非万不得已。”水务资深人士董智明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而这样的“万不得已”,近年来在环保基础设施项目中却屡有发生。最近的是青海西宁,企业起诉政府违约拖欠污水处理费用3000万元,政企最终翻脸(详见2015年11月5日《污局——西宁污水处理政企“七年之痒”》)。
上述环境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政府以公私合作的模式(如近年来政府力推的PPP等),在公共服务领域与企业开展合作。对于企业来说,这门生意的明显特征是,政府付费。而政府能否履约,是项目的最大风险所在。
2015年9月17日,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起草了《关于环境基础设施项目违约情况的调研》(以下简称《调研》),剑指政府拖欠企业费用、实际处理量波动大、调价机制备受诟病等六大问题。“企业普遍认为地方政府欠缺契约精神和法律意识,上级政府应加强对下级政府的监督和履约检查。”《调研》如是写道。
南方周末记者根据公开资料进行不完全统计,检索到共65个发生违约情况的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涵盖了东、中、西部地区,包括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等项目类别。其中最早的发生在2004年,最晚的则在2015年10月才见诸报端。
在济邦咨询公司董事长张燎看来,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在他十余年的从业经历中,至少三成项目都存在政府违约情况。
对此,《调研》也提到:“环保企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倾向于与各地政府维护良好关系,适当妥协让步以利于项目的长期运营。因此,目前明确以违约形式结束项目的企业并不多。”毕竟,一个PPP项目的建设运营,与政府的合作期将长达25至30年。
“发生违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