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不应享受公共交通补贴

对于中国中产阶层出行消费理念和消费选择倾向的正确引导,将直接影响中国土地、能源、资源环境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最关键的寄托与抓手还是要靠城市公共交通。

责任编辑:顾策 吕宗恕

杨涛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半个月前,一篇题为《大数据分析:专车乘客究竟是一群怎样的人》的文章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该文章称: 专车乘客的主体是一群以“80后”为主的年轻人,家庭结构稳定化,学历、职业、收入“三高”化,是城市中比较精英的群体。

看完全文,笔者谨以交通工程师的专业视角,引用该文披露的滴滴出行分析数据,并结合南京市早前开展的2800余份出租车出行样本初步统计,对此进行解读与分析,期望让读者对这场“专车新政”争议的结局与后果有更深的理解:

滴滴出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专车出行人群呈现出高学历,本科以上占70%多、高职业、高收入特征;80后、90后占主力人群;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


回复

2016-01-08

看到这篇评论,其实作者就是想说精英阶层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应该被满足,应该被正确引导!何为正确引导?存天理,灭人欲?公共交通不仅包含机动车辆,还包含道路设计,这里面,政府应当是第一位被问责的!作为城市设计者和管理者,芸芸众生需要在一个合适的机制里面运转,而不是被引导欲望!责任主体在于当局当权者,而非迷局里面的使用者。

回复

2016-01-03

列举的所有的数据以及进行的解读,都在为结论瘙痒。专车的运营主体是盈利性的,且运营方式更为自由,解决纠纷的成本相对更低,且雇用的大体是私家车,是属于可以由市场自主调节的事情,政府不应该进行补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