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需要大家勇敢一点北京来客萧望野的广西山村生活

萧望野承认,当女儿的脚上长出很痒的泡,当绿毛在房间的各个角落里隐秘生长,当在漆黑的夜里找不到归路时,人的耐性会受到考验。“对自己充满疑惑,害怕留下来,也害怕离去。”

在大多数人都受金钱和欲望驱使,被物质享受和所谓都市繁华生活困扰时,她却带着幼女避往山林深处,四年义务教育山里孩子,生活艰苦到甚至要种菜给自己吃

客车在广西东兰雨后的崎岖山间快速盘绕,每一次大角度的拐弯都让人感觉车子将会飞身坠入山谷。一位上了年纪的村妇不停地向着窗外呕吐,司机大声地和回乡的青年们用壮语聊天。颠簸的客车在一条小河边上停了下来,前方已没了可供一辆车行驶的车道,乘客们都下了车,并卸下大袋的化肥、饲料以及各种杂物。
“萧老师昨天才坐我的车回来。”女售票员在得知我是来这里找萧望野之后,指着河对岸的校舍说。
寒冬过后的料峭空气中,这所乡村小学里巨大的木棉树还未开花。正值午休时间,我在树下坐了一个小时后,一位女子从学校惟一的教师宿舍楼里走出来。一个学生告诉我,那就是萧老师。
她一头短发,矮个子,看上去白皙而柔弱。跟我握手之后,她拒绝了我希望观看她教学现场的请求。“现在还不成熟,我不想让别人看。”
各个教室里传出的声音汇集在校园里,萧望野所在教室传出的声音显得欢快,而其他的一些教室可以听到老师用近乎嘶吼的声音在传递知识。
黄昏临近,萧望野随着寄宿的学生进到学校食堂里。由于中午忘记拿饭盒到食堂蒸饭,她只能从几个学生那里分得一些米饭。除了米饭,食堂里只有一大锅水煮的青菜,每份四毛钱。一些学生只是吃着米饭。“以前是两毛钱,现在涨价了,有的学生吃不起。”
晚饭结束后,学生们围着萧望野问着一些什么。一个学生说,以前的这个时候,萧老师会吹笛子,听到笛子声,他就会去阅览室。
阅览室里堆着杂物。“这个周末,学校要拆掉一幢不合格的旧教学楼,需要占用这里的空间。”书还整齐地摆放在木质的螺旋形书架上,以画册居多,一本叫《七谷》的小画册上署有这所小学四十位学生的名字。“这是我和学生一起做的书。”萧望野说。
从阅览室内一本相册里可以看到,螺旋形的书架上点着一圈蜡烛,学生围坐一旁。她一般会通过扬琴的敲击先让学生安静下来,蜡烛吹灭后,带着学生沿着螺旋形的书架走进去,开始他们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
“这是让他们获得安宁的途径。”
锁着门的阅览室外,学生们在打着篮球,萧望野偶尔也会出手投几个篮,更多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1)


回复

2012-09-09

看的再次想泪流的一篇文章,我们的教育缺乏的就是那一种灵性的东西

回复

2012-04-18

很感动!萧老师,当之无愧有着独立清醒的知与行,很高兴,她是真正深入践行教育的,我们中国有自己的灵魂人物。会一起学习和支持!

回复

2010-10-19

从来没有人真真正正的关心过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包括所谓的福利彩票!

回复

2010-07-27

把谎言当知识传授的低智商愚民教育已经持续很久了,很无聊的现实到现在还没有任何要改变的迹象!

回复

2010-07-23

我喜欢老师自己的教育理念 ,除了有物质的感觉以外,还应有灵性的感觉。” 希望能提供萧老师的地址吧,不是有爱心就能教育的,我们中国现在需要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理念,才是最重要的。

回复

2010-07-07

支持萧望野老师,祝她的教育理念获得成功。

回复

2010-05-15

勇敢一些,不止教育。

回复

2010-03-17

让我想起那句陈词滥调:这是个最卑鄙的年代,也是最伟大的时代

回复

2010-03-14

民主,平等,最大的不平等就是教育啊,我们的民众有多少醒悟了

回复

2010-03-09

吾一白丁,孤陋而寡闻,言拙身轻,虽多有怨言,但才不及韩寒君斗量、胆不若针尖毫厘,竟不敢造次。流言止于此,科考终究文理分明,吾得以侥幸过关。然洋文阴魂不散,四六级如袍泽追寻于吾,四载光阴不离不弃,令吾终日惶恐不安,梦中常呓语。醒而问室友,答曰:尽是good good study , day day up之类鸟语,不知所言何物”呜呼,虽余尽心尽力,终五次折戟六级沙场,亦是人生一大憾事。日后每谈及此,蹉跎不已。 所谓大学乃是“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余虽苟入大学,却未领悟此真谛,为琐事奔忙不休,未果,苦不堪言。夫韩寒君,冒天下之大不韪,独立特行,虽未踏大学半步,然深悟大学之要旨,激浊扬清彰显赤子情怀,舞文弄墨更是神采奕奕。

回复

2010-03-09

初闻韩寒君大名,依稀2001年,时值初升高中,承蒙义务教育12年之教化,愚钝之人有幸续写求学生涯。入学半载,终日淹没于文山题海,朝不闻鸡鸣狗吠,夕不知日落月出。虽晓通文史,但茫然于理化,更不懂洋文。每每出课堂,双目呜呼一片。常悲叹曰:“何故如此!”然背负父母重托,亲朋期盼,岂有丝毫懈怠之理。可谓头悬梁,锥刺股。一日,化学高师提问,何谓“摩尔”?吾摇头不知,两眼凄然望之,高师唏嘘不已,而后室内笑声隆隆。经此一击从此每况愈下。岁末,高师台上言曰:“时下,朝中多有传闻,科考不分文理,尔等不学好异之人气数将尽矣。”言毕视吾,怪异之情隐约其表。吾低头不语,默叹行将休矣。 适闻韩寒者,上海人氏,就读松江二中。自小家境殷实,饱读诗书,十三便能做文章,《杯中窥人》、《求医》皆惊世骇俗之作, 人谓之奇才。然此君生性叛逆,不通教化,痛习洋文、理化,且有一意孤行之意,更为甚者,常发逆言,抨击我朝科举制度之弊端。其《三重门》、《零下一度》等文,皆文笔诙谐辛辣,多含冷嘲热讽之意,令当朝文人高师颜面尽失,斯文扫地。时有厦大识其才,欲诚邀其加盟,韩寒君依然故我,拒而不受。尔后,未及毕业便愤而退学。此后闲赋家中,终日与”三教九流“为伍,吹拉弹唱,击球飙车,针砭时弊。期间《韩寒博客》风靡一时,疯狂飙车尽显潇洒,万千粉丝争相追捧,真可谓红极一时。

回复

2009-10-20

我曾经也有这样的理想,向萧老师致敬。

回复

2009-10-19

感动!

回复

2009-10-17

为什么不能按劳动及绩效,取消公办民办之分?在我们这正上学的学生占着财政指标领着工资,而其老师是领着最基础的生活费的代课教师,这种现象一点也不稀奇,几乎哪个学校都有领着工资没见过其人的“教师”

回复

2009-09-12

为这样的老师骄傲,为中国的教育悲哀。 无论在哪儿,教育资源应该是对等的,为什么会出现教育的如此差距? 老师精神再崇高,也需要一种存在的基础。

回复

2009-04-23

明天去团委报名西部支教,今晚碰到这篇文章和萧老师。这是命运。我希望独行者都能勇敢,坦荡,坚毅和智慧。读了十几年书一无所有,所以还不是萧老师所说的放弃。时下的中国功利教育愈演愈烈,农村孩子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也越来越小,纯粹的心灵教育我们能实行多远?如何让学生在贫困中具备独立、自由的人格?我们都需要参与教育实验。未来在孩子,未来在农村。

zhuzhukun2002
回复

zhuzhukun2002

2008-03-25

看《南方周末》快7年了,第一次眼圈红了。 八桂子弟不会让萧老师失望,也祝愿萧老师能做好、做成这件事!

回复

2008-03-25

看了萧老师的事迹我很惭愧自己缺乏她那样的果决和勇气。为什么自己的教育理想需要到僻远的山村去实现?中国的教育真是可悲到了极点!

回复

2008-03-25

引用原文的一句话"然而几乎没人真正了解,这个老师究竟要做什么." 广西作为一个边境省份,因为远离国家政治权力中心,同时因为由于与广东的经济对比关系,在全国的大舞台上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里,静静的等待着她的命运。这也很不奇怪,在外省,竟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广西在哪?甚至不知道有广西这个地方。 文中的主人公萧望野,一个“北京来的老师”能够从荣的离开北京,来到广西,甚至不拍艰苦扎根广西东兰这个相对落后的地方,能有这种精神实属不易。回望当今从事师范行业的人员,有多少能够勇敢的走出这一步,走进那祖国最偏远艰苦的地方。 最近听到这么一个报道“国家在资助师范生时,要求签订的辅助贫困山区的合同期限将会缩短。”我看到这报道,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 也许这仅仅是一些别有用心的想法罢了,不妨反问一句“为什么你们拿了国家的钱却不想着为国家贡献呢?道德沦丧了吗?仁道灭绝了吗?” 如文章的标题“中国的教育需要勇敢”广西,遥远而美丽

回复

2008-03-25

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最很重要的也是一种心灵的启发者.要到达这种至尚、至淳朴的思想来面对自己的这种职业,是非慧者能具也。萧望野老师正是有了这种的精神,把自已变成了一个萤火虫,驱赶了烈日下面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