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治理最大风险:工业企业没钱治污环保产业:二十年了,仍小而多
有污染就有产业,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二十余年历程和环境污染是同步的。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刘文慧 实习生 杨凯奇 唐欢 邵启月
对于中国的环境污染,一种观点认为形势乐观,或者稳中趋好;另一种则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环境危机时期。我持后一种观点。因为无论哪种污染物的排放量,中国都已全球领先,甚至第一。
有污染就有产业,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二十余年历程和环境污染是同步的。1994年,淮河污染导致下游地区饮水困难,打响了“三河三湖”(指流经我国人口稠密聚集地的淮河、海河、辽河和太湖、巢湖、滇池)的治理。这也是环保产业的第一个节点,卖设备、搞工程的环保公司都在此时纷纷成立。
第二个节点则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虽然环保作为基本国策已提出了多年,那时候国内还少有污水处理厂。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发行的国债中有五六百亿元用于环保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成,在这个阶段,政府才开始拿出真金白银来治理污染。
此后的环保设施建设进度缓慢,政府没钱,东部沿海地区政府有钱也不愿意投入环保。2002年,公共设施市场化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