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业“黄金十年”的代价

山西煤炭发展的黄金十年,暴利的煤炭就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各种资源,它给煤炭大省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也挤出了民营经济,终结了一度辉煌的轻工,并使大而不倒的煤炭企业成为了转型的沉重包袱。

责任编辑:冯禹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煤炭生产过程中随意处理的矸石,给山西多地带来无法挽回的环境污染。图为山西吕梁中阳县,村民在矸石场内捡拾炭块。 (CFP/图)

山西煤炭发展的黄金十年,暴利的煤炭就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各种资源,它给煤炭大省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也挤出了民营经济,终结了一度辉煌的轻工,并使大而不倒的煤炭企业成为了转型的沉重包袱。

得到的越多,越难以自由。

这句话好似说的就是山西。山西40%的土地都被埋下了历史的馈赠——煤炭,可这些黑色的金子却一次次把山西经济拖入泥沼。

山西并非没有尝试摆脱对于煤炭的依赖,但原先的产业基础丧失了,招商引资的机遇错过了,翻来覆去,能赖以生存发展的似乎依旧只有能源。

眼下,山西正向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基地”的方向迈进,比起之前“全国煤炭能源基地”的定位,最大的不同在于,变输煤为输电。

或许,这是山西扭转经济颓势,最为现实的选择。

“黄金十年”

私人煤矿发展最红火的时候,在焦煤产区的临汾、晋中等市出现了“村村点烟”的炼焦盛况,并逐渐形成了煤-焦-铁-化等层次丰富的产业链。

很难想象,山西曾是中国最富有的省份。

晋商时期的山西是全国金融中心。阎锡山时代,在晋西南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山西却为1100万人带来了繁荣,有着包括各类轻重工业的西北实业公司。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也一直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早在“一五”期间,全国156项重点工业项目中,山西就占据了18项。“二五”期间国家继续加大对山西的投资。其间,山西形成了重型机械、铁路机车、军工、钢铁、化工、纺织、食品、电力、建材比较合理的工业格局。

变化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当时,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量剧增,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倡导下,山西省委、省革委于1979年9月19日,正式向党中央、国务院呈报了一个名为《关于把山西建成全国煤炭能源基地的报告》。

1980年,国家回应了这份报告,支持山西做强能源基地,重金支持煤炭产业。1983年,要求切实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国家又放宽了对煤炭行业的管理政策,鼓励群众集资办矿。

“2000年以前,煤矿发展不行,村长实在弄不动了,找个人把矿接了。”一位熟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