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上的中国】高铁西行记

一部铁轨的历史,既是一部争吵史,也是一部现代化发展史。通常连接着富裕与贫穷省份的几个小时路程,给沿线各地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短短十年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并开始向海外拓展。铁轨上的中国,能否走出一条独特的大国路径? (王芯克/图)

2015年中秋、国庆假日,中国铁路总公司预计,将有超过1.2亿人次乘坐火车出游。

这一年,正是中国高铁“跨越式”大发展的十年之后。旅客发送数字已连续多年增加,并随着高铁的不断建成而在高速增长中。

依然在不断延伸的铁轨,如此深刻地改变着中国。

在国内,三十余条高铁不仅将全国连成一个高速经济圈,重塑着各地的生活与经济形态,而且将中国做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铁市场,并正依托这一优势而推动着中国制造向高端智造演变;在国外,十余条跨境专列从各个城市开往欧洲,这些铁轨上的新“丝绸之路”将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相连。

十年里,中国高铁如何超常规发展,走出一条独特的大国路径?修建高铁的小账与大账究竟应该怎样算?通常连接着富裕与贫穷省份的几个小时路程,给沿线各地带来了怎样的改变?那些开往欧洲的“冒险号”,又意味着什么?

一部铁轨的历史,既是一部争吵史,也是一部现代化发展史。无论是在19世纪20年代诞生了第一条主要铁路的工业中心英国兰开夏郡,还是21世纪运营着全球60%高铁的中国,对于铁轨的争议始终存在。在英美经济史上,极具经济学上所说外部性意义的铁路后来逐渐展现出的巨大影响力,让其在种种丑闻与质疑中依然迎来繁荣,并使国家的科技能力、财政制度、监督机制与市场生态不断得到修正与演进。在今日中国,高铁会否重演这种历史逻辑?

上亿国人游走于铁轨上的这个假期,我们记录下这些变化与思考,是为南方周末本期专题“铁轨上的中国”。

 

贵广高铁的两头,连接着一个富省和一个穷省——广东省经济总量连年在全国领跑,人均GDP是另一头的贵州省的两倍多。对贵州而言,广东不但是中国最大的旅游人群始发地,也是一个产品输出的巨大市场。

高铁的开通,不仅带动了贵州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还让贵州沿途市县看到了更多经济发展的可能。在过去的荒僻之地,如今随高铁而来的是滚滚人流和繁盛的商业。

 

2015年10月1日,随着国庆出游的滚滚人流,只要花上北京人在东西城往返一次的时间,广州人就能得到贵州的水和空气。而且相比前者的不确定性,后者几乎和挂在墙上的时间表一样精确——高铁没有拥堵。

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铁动车组开通运营。这是贵州境内的第一条高速铁路,从2008年10月开始兴建,历时6年多最终贯通。由于地形所限,铁路在贵州境内的桥隧比(桥梁与隧道的里程占比)高达92.1%,相当于一条超长的地铁蜿蜒在山间。

通车这天,贵阳市副市长王玉祥率团亲自到贵阳北站,迎接中国首条山区高铁运来的第一批游客。

通车后,一位贵阳的媒体人说,“重庆人曾经自以为是西南地区当之无愧的老大,现在重庆要出海,居然要经过贵阳。”成都铁路局的宣传片里,贵州也计划被打造成“西南铁路交通枢纽”。

作为贵州的省会以及贵广高铁的最西端,贵阳的出镜率一度还不如近在咫尺的两个邻居——瓮安、毕节,这两个地名因为新闻事件而为人熟知。2014年,贵州人均GDP为2.64万元,排名第30位,在全国范围内仅高于甘肃。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广东省,经济总量连年在全国领跑,人均GDP是贵州的2倍多。用一条高速铁路贯通两地,就像用双轨管道连通了水库与旱地。

2015年9月18日,D2806次列车的列车长崔琳回忆起第一次登车工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