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代码被黑了,如何重启?罕见病诊疗寄望基因测序和互联网+

基因检测被认为是治疗罕见病的希望,但检测能力远远大于解读能力。医生常常是拿着病人送来的检测结果发愣,不得不让自己的学生去查文献,翻国外资料找这些突变的意义是什么。

责任编辑:蒋昕捷 助理编辑 刘文慧 实习生 唐欢 杨凯奇 邵启月

中国罕见病发展中心主任黄如方就是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症的患者。 (袁端端/图)

我国几乎没有针对罕见病的医研基金,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没有完备的罕见病药品准入机制,没有全国性的医疗保险,甚至连罕见病的定义和名录都没有。

基因检测被认为是治疗罕见病的希望,但检测能力远远大于解读能力。医生常常是拿着病人送来的检测结果发愣,不得不让自己的学生去查文献,翻国外资料找这些突变的意义是什么。

救助罕见病只能靠“冰桶挑战”吗?现在这一群体已经抛弃了传统的找泪点、找感动模式,进入到真正的联合探索时代。

2015年9月18日,由罕见病发展中心(CORD)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作为罕见病群体每年最重要的会议,来自政府、医院、基金会、企业等四百余人围绕“罕见病诊断”“孤儿药及市场准入”等议题展开讨论。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天使综合征(Angelman Syndrome)、肯尼迪氏症(Kennedy Disease)……会场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摆着一张写着某个罕见病名字的明信片,这些病大多数人从没有听过。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065%~0.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约80%的罕见病由于遗传缺陷引起。中国各类罕见病患者超过1000万人。

罕见病发展中心主任黄如方就是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症的患者。他指出,人类已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