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台湾乡下人与中国文化
如果,“中国文化在台湾”能一部分成立,其中关键,就在于台湾的丧祭传统并没有断绝。
责任编辑:朱又可
如果,“中国文化在台湾”能一部分成立,其中关键,就在于台湾的丧祭传统并没有断绝。
大家只消留意那些从来没读过书却比谁都更重视丧祭的台湾乡下老翁与老媪,看看他们脸上的温厚与安稳,就全明白了。
壹
第一眼看浩波,觉得他相貌奇特;后来熟了,果然,土家族,老家住湖北神农架。
浩波上的,是我的《史记》课。说是上《史记》,其实更多以事显体,无非,就是谈谈我眼中的中国文化。那回,我在大陆第一次的长期课,每天早上上课,连续两星期;第一天,我就留意了浩波。浩波听课,神情专注,且丰富,且有种感觉得到却说不清楚的翻搅与转折。后来才知道,事业有成的他,准备了十来年,已取得绿卡,再过阵子,就举家要移民美国。迥异于早先年间(譬如一二十年前)大陆移民美国,几乎一个个都头也不回、像衣锦“离”乡般地高调而自信,而今,有了根本变化:越来越多如浩波者,临行之前,不知为何,竟有些踌躇,也有些困惑。于是,浩波想赴美之前,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他得补些课,好好把中国文化给弄明白。
两星期的《史记》课上完,浩波请吃饭;宴席才开始,箸未动、菜没夹,他举杯先敬了酒:“薛老师,您把我们给解放了!”
解放?我闻言大笑。
浩波又说,“薛老师,您解放的,绝不只我一人,还包括了课堂上大部分人!”
喔,是真的吗?
其他人如何,我不得而知。但下一回我再去辛庄,就听说浩波已全家赴美了。不过,大概就过去生活个半年,看一看、学一学。之后,举家再回北京;他决定,不移民了。
贰
辛庄村子边,有一条数里长的柏油路,路不宽,车不多,两侧植有华北常见一株株高直挺立的杨树。在辛庄,我只需早上上课,空暇多,因此常在杨树林下闲步;一如我在台东池上乡的每天晨昏,要不大埔小区、要不大坡池畔,总要走走绕绕、绕绕走走,沿途也多半只是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甚至连运动都谈不上。反正,就是我的日常。
不过,在辛庄散步时,除了杨树林一旁的京密引水渠、稍稍远处的燕山山脉,以及树梢间长长尾巴的喜鹊之外,我还看到一桩奇特的景象。记得头一回看到,还真微微一怔。等第二回,又看到迎面有人忽地从单车跳了下来,牵着车,招呼问好,等过了身,再跨上单车从容骑去,这时,我才恍然明白:喔,原来这是古风犹存呀!
这样地推车问好,后来渐渐遇得多,其中,有我辛庄师范的学生,也有村子里华德福学校的老师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