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把脉】大学生没闲暇读书
剥夺了学生养成“自发”能力的可能,又谈何“领袖人才”的培养?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郑生竹
剥夺了学生养成“自发”能力的可能,又谈何“领袖人才”的培养?
据传傅斯年有一名言,“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时,剩下三个小时是用来沉思的”。因此,台湾大学在傅斯年去世后铸钟纪念,“傅钟”只敲二十一声,提醒台大学子应该把每一天读书、睡觉、做事的时间限制在二十一小时内,剩下三小时,用于沉思。
这最能警醒当下大学的本科教育。在我熟悉的几所大学中,本科毕业要求修学分140有加,平均一课程1.5或2学分,以4年7学期算,则每学期平均需要修10门功课以上。事实上,一般低年级学生每学期修15门功课确是常态。加上团委、班级、社团的活动,其结果,则学生天天疲于应付,时间七零八落,不仅没有沉思的时间,甚至已到了无暇读书的地步。
就理想言,大学生每修一课程大概均需阅读数部或十数部书,但因多数时间已用于课堂,修课而不读书渐成常态。到期末时,甚至出现多数学生需要在二三星期内完成近10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
根据个人经验,不读书不沉思不仅仅是“没时间”这个问题,更多的人缘于“实用主义”罢了。课余时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丰富的,一类人热衷于社团活动,学生会之类的锻炼组织能力的活动,或者花很多的时间勤工俭学,自主创业,这一类人中很多确实成功了,就算不成功也有不小的收获,只是不留时间沉淀,多少有点遗憾,不过这也是算非常不错的一类学生了。第二类,大概属于所谓的 “学霸(考霸)”类型,花非大量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而不及其余,尤其是理工类的学生,这一类人往往会成为不错技术人才,将来的职业道路相对来说也比较轻松如意,又比如常常在图书馆看见很多人看书,其实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在做作业或者考CET4、6级或者托福之类的,人文历史社会百科这些“无用”之学反而没人浏览。最后一类,大概就是所谓的“娱乐型”了,读书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游戏人生或者部分游戏人生而已,哪里又有心思来沉淀呢。 总的来讲,社会的功利性早已传递到校园内,好坏参半,不过目前看来不甚乐观。二来,校园本身应该具有的文化氛围和自由气息早就破坏得若有却无。 大环境决定了,这样做就是一件难事,好在任然有不少人“沉思”得不错,虽不外显,但守一片宁静还是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