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羌大捷: 拯救七千英国大兵
这场惨烈的胜利,让中国军队得到了世界性的赞誉。
责任编辑: 姚忆江 助理编辑 温翠玲
“这一回我带头冲,子弹从胸膛打进去的是英雄, 从屁股打进去的是狗熊!”
这场惨烈的胜利,让中国军队得到了世界性的赞誉。
2013年夏,一场大洪水把缅甸仁安羌平墙河旧桥彻底冲垮。
“听镇上的老人讲,二战时这里打过很惨烈的一仗。”丹尼森的家就在平墙河桥头,这名31岁的缅甸青年取了个英文名字。
丹尼森的木屋内,摆放着几张桌子,供行人歇脚,吱吱响的旧冰箱堆满了各式冷饮。门槛,是从旧桥捡来的一条柚木。他遥指河床中裸露的旧桥墩,“英军当年就是从这里撤退的。”这一役,被史学家称为“东方敦克尔刻大撤退”。
1942年4月19日,缅甸仁安羌小镇,千余名中国远征军士兵与日军两个联队三千多人激战,挽救了七千余名英军的生命,还解救了被日军俘虏去的英军、美国传教士、外国教师,以及世界各国驻缅甸的新闻记者、妇女五百多人。
如今,热浪吹拂着棕榈树,仁安羌小镇上,棕榈枝叶搭起的凉棚内,缅甸人悠闲地喝着下午茶,几名身着“龙基”(缅甸长裙)的人躲在小股溪流中纳凉,他们很纳闷:为什么总有日本人、美国人、英国人和中国人前来拜祭。
“见死不救? 不是中国军队的行为”
“仁安羌,缅甸语的意思是‘油河’。那时,仁安羌到处是钻井和油田,繁华不逊色于附近的曼德勒、蒲甘。”丹尼森说。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著《缅甸作战》亦有印证,仁安羌油田曾是缅甸最大的油田,也是伊洛瓦底江沿岸各城镇的总发电基地。深受资源匮乏之苦的日本,对此早已垂涎三尺。
二战时,缅甸是英国殖民地。面对日军的进攻,英国人却不愿拼光在这热带丛林和戈壁滩上,他们盘算着,让中国远征军阻击日军,从而将主力部队安全撤到印度。近似逃跑的大撤离发生在1942年4月14日深夜,英军第一师径自向仁安羌油田撤退。
英军第一师仓惶撤退,甚至来不及破坏油田。日军第33师团趁机紧逼,一支3000人的联队隐秘地绕到英军后方,占领平墙河大桥。远望大桥上飘起的太阳旗,英军第一师师长斯高特(Scott)立刻明白,已被日军关进铁瓮。
从1942年4月15日被包围,到18日,与日军激战两昼夜,英军已弹尽粮绝。英军第一军团长史利姆在回忆录《反败为胜》(Defeat into victory)中透露,日军还切断了水源,哀嚎的英军士兵,纷纷要求长官缴械投降。长官也答应,若24小时内无援军来救,就可以考虑投降。
被困仁安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佳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