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码】科举如何影响人格

“死背古书”看似乏味又愚蠢,而一旦理解,则其中的道理便成为人之为人的守则。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钱桑妮

“死背古书”看似乏味又愚蠢,而一旦理解,则其中的道理便成为人之为人的守则。

明清以来,科举考试最为人诟病的是以《四书》为范围、以八股文为标准,这是一条利禄之路。然而,读书应试的过程既是一个以读书求利禄的过程,则举子士人一旦身在其中,相比于只能远看的利禄,圣贤的经义便始终是一种更加切近、更须用心,从而更能熟识的东西。

清代的最后一个探花商衍鎏,曾自叙六岁开蒙,读三字经、千字文,之后读四书、读五经,兼读孝经、公羊传、穀梁传、周礼、尔雅,开笔作八股文,之后还要读古文、律赋、文选以及通鉴、四史、子书等等。他在三十岁以一甲第三名及第,然则以时日计,其利禄未得之前,已有二十四年光阴是与这些圣贤之教长相厮守的。在当日跋涉于科举之途的读书人中,这是一种常态,而由此形成的漫长过程,则不会不对个体士人的精神世界发生长久的影响和深度的影响。

中过秀才的蒋梦麟后来说,他幼年时是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抱负而被导引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


孔休
回复

孔休

2019-01-05

“中国圣人说过,要我们临难毋苟免。”在彼时的场景里,平静所表达的正是不可动摇的无畏。 这种平静,令人向往!!!

回复

2015-07-05

这个过程不能不殚精竭思,而这种殚精竭思地从精神上逼近圣贤的过程,同时又会“常于吾人不知不识之际,策德术心知以入慎思明辨之境涯”,以年复一年地化人气质于无形。而后是利禄犹在远处,个体士子的知识境界和人格境界已在儒学的笼罩之下不断地人往高处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读书应试遂既成为一种文化的自我训练,也成为一种德性的自我训练。

回复

2015-06-23

科举在历史上有他的作用,使得平民出身已能通过考试进入官宦仕途,随着时代的演变科举取缔最终走到末路,政治体制的变化,以及西学东进,科举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