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国企改革的救星,还是国资流失的漏斗?员工持股忐忑归来
现在,伴随着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启,员工持股重获允许,但决策层与监管者对此都小心翼翼,目前取得突破的,仅限于已上市国企。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1990年代,员工持股作为国企改制的一条道路被引入中国,但此后二十余年间,它因引发国资流失而屡次搅起全社会大争论,并屡次被叫停,近十年来一直陷于停滞。
现在,伴随着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启,员工持股重获允许,但决策层与监管者对此都小心翼翼,目前取得突破的,仅限于已上市国企。
停滞了10年之久的国企员工持股计划,有望重启。
2015年5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2015年度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计划》,其中特别提出,今年将指导地方国资委研究制定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试点的管理办法,规范开展员工持股试点工作。
员工持股计划(ESOP)又称职工持股计划,由美国律师和银行家路易斯·凯尔索于1956年受《共产党宣言》的启发而发明。1990年代,员工持股作为国企改制的一条道路被引入中国,此后十多年间,它因为引发国资流失、利益输送、黑箱操作等问题而备受争议、屡次被叫停,到2006年因为鲁能集团那桩触目惊心的国资流失大案引发高层震怒随后事实上中止多年。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明确“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这可以说是天大的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根本性解决劳动和资本矛盾问题的有效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认为。
但一年半以来,实践中并未出现国企员工持股的典型案例,国资委牵头的国有企业员工持股政策也还没有出台。
“社会上对国企混改的预期太乐观了,事实上推进没有那么顺利。”主营股权激励咨询业务的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国资委企业改革局郭子丽处长2014年9月表示,对于员工持股这样的关键问题,还需要从中央的层面出台文件,对员工持股的导向、操作和管理等进行系统全面的界定和阐述,预计2015年正式出台指导意见。
“(员工持股)我们也还在等中央定调,中央定了之后我们照办。”北京市国资委一位人士近期告诉南方周末。
6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确定了国资改革的两大方向性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和防止国资流失。
南方周末采访的多位相关人士均认为,鉴于上述红线,“增量改革”将成为国企员工持股改革的底线,即员工持股只能在新增利润的基础上实施,而不能打存量资产的主意。
“确保存量国有资产不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企员工持股改革的政策红线。”郑培敏认为。
这无疑加大了非上市国企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难度。
难以复制的“第一单”
上港集团的员工持股对其他国企可能并不具可复制性,因为上港集团早年是整体上市,上海国资委直接控股,上市公司与股东之间“没有阁楼”(即母公司)。
目前取得突破的,仅限于已上市国有企业。
因为其股票在二级市场价格公开透明,又受证监会、小股东和媒体的多重监督,可以有效遏制暗箱操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上市公司产权清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