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 正
我5月29日下午接受南方周末记者关于美国历史教育问题的采访,事先曾得到采访人的如下承诺:采访录发稿前要经过我本人审订。遗憾的是,在未接到我对全稿的修订之前,该采访即已在《南方周末》“批评”版发排。因此对该版面发表的“采访稿”中偏离原意的内容,择其要者做如下简要更正:
发表的“采访稿”中所有小标题,都系采访者所加。被访者不能负责。
我1992年底以教师身份去美国华盛顿威尔逊研究中心冷战项目做了一年visiting fellow,1997年夏—1999年初以在职博士生身份到哈佛大学进修。采访稿第一段把我听裴宜理课的时间地点和访学身份都弄错了。那是我在哈佛期间的事。而且我听后并没有“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的感觉。只说过原以为她会系统地讲自己的观点,没想到她是在介绍各家不同的观点,使我这个在国内听惯老师只以自己一家之言来讲课的人,实有惊奇和新鲜感。
我谈到哈佛大学的《课程指导书》中那位大主教的话体现了他们的教育指导思想。但我没有把这句话说成是“哈佛校训”。原句实系该校教学手册开宗明义之言。
我在谈到美国师生教学相长的关系时,曾泛称有些美国教授对学生最好的评价是:“这个学生给我的知识比我给他的多得多”,较差的评价是:“这个学生没有给我任何新的知识”。没有特指哈佛老师批阅学生论文时给这种评语。
我说过哈佛大学要求本科生四年中要学三十多门课,采访录误记为三十多学分。
我说过中国大学对学生的学分要求太多,讲课满堂灌,学生只需记笔记。导致每学期可选十到二十门课,还能门门考优秀。所以没有学生肯为一门课花美国学生那么大的工夫去看书、思考、讨论、写作业。采访稿没写清楚中美“每学期”选课数量与质量之间的这种差距。
我在哈佛进修期间,对房东承担的义务是白天接送他的孩子上下学,不是整个白天都给他带孩子。我白天大多数时间还是在研修。采访人可能理解错了。
我说过美国会出现一些类似福特奖学金那类的民间资金,引导学界进行国家需要的研究。但若被理解为福特奖学金之类的民间资金实际是国家奖学金的“外在面目”,则非我原意。
采访人曾提到“美国历史不长,两百多年”。我当即更正过这种概念,说明美国建国或殖民地以来的历史虽可说不算长,但前殖民地时期已有本地人创造的古老文明和历史。如果采访稿写的那种观点被看作是我的观点,我很遗憾。我说过日本人努力保存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址文物,以向世人和后代表明他们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但若被进一步写成是他们要显示“遭侵略的证据”,则与我原话有别。
此事关涉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是否尊重被访人,应否坚守“言而有信”等媒体的职业规范等要节。故尔,不得不做此更正。
经作者本人订正的文本见本报网站(www.infzm.com)读者或引用者请以此为准。——编者注
发表的“采访稿”中所有小标题,都系采访者所加。被访者不能负责。
我1992年底以教师身份去美国华盛顿威尔逊研究中心冷战项目做了一年visiting fellow,1997年夏—1999年初以在职博士生身份到哈佛大学进修。采访稿第一段把我听裴宜理课的时间地点和访学身份都弄错了。那是我在哈佛期间的事。而且我听后并没有“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的感觉。只说过原以为她会系统地讲自己的观点,没想到她是在介绍各家不同的观点,使我这个在国内听惯老师只以自己一家之言来讲课的人,实有惊奇和新鲜感。
我谈到哈佛大学的《课程指导书》中那位大主教的话体现了他们的教育指导思想。但我没有把这句话说成是“哈佛校训”。原句实系该校教学手册开宗明义之言。
我在谈到美国师生教学相长的关系时,曾泛称有些美国教授对学生最好的评价是:“这个学生给我的知识比我给他的多得多”,较差的评价是:“这个学生没有给我任何新的知识”。没有特指哈佛老师批阅学生论文时给这种评语。
我说过哈佛大学要求本科生四年中要学三十多门课,采访录误记为三十多学分。
我说过中国大学对学生的学分要求太多,讲课满堂灌,学生只需记笔记。导致每学期可选十到二十门课,还能门门考优秀。所以没有学生肯为一门课花美国学生那么大的工夫去看书、思考、讨论、写作业。采访稿没写清楚中美“每学期”选课数量与质量之间的这种差距。
我在哈佛进修期间,对房东承担的义务是白天接送他的孩子上下学,不是整个白天都给他带孩子。我白天大多数时间还是在研修。采访人可能理解错了。
我说过美国会出现一些类似福特奖学金那类的民间资金,引导学界进行国家需要的研究。但若被理解为福特奖学金之类的民间资金实际是国家奖学金的“外在面目”,则非我原意。
采访人曾提到“美国历史不长,两百多年”。我当即更正过这种概念,说明美国建国或殖民地以来的历史虽可说不算长,但前殖民地时期已有本地人创造的古老文明和历史。如果采访稿写的那种观点被看作是我的观点,我很遗憾。我说过日本人努力保存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址文物,以向世人和后代表明他们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但若被进一步写成是他们要显示“遭侵略的证据”,则与我原话有别。
此事关涉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是否尊重被访人,应否坚守“言而有信”等媒体的职业规范等要节。故尔,不得不做此更正。
经作者本人订正的文本见本报网站(www.infzm.com)读者或引用者请以此为准。——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