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崇阳教育城十年实验 撤了学校,提了质量,苦了孩子

在义务教育法及修订案中屡次被强调的就近入学原则,在崇阳县成了一句口号。

责任编辑:吕宗恕

近5000人的大集中学成了当地无人抗衡的“航空母舰”。 (南方周末记者 陈露/图)

崇阳力推当地“最大的民生工程”——教育城,十年来,教育质量明显提升。

在义务教育法及修订案中屡次被强调的就近入学原则,在崇阳县成了一句口号。

十年前,李小平在乡下教书;王清平上初三;饶方复在县城最好的初中当党支部书记。

十年后,李小平从乡镇进城当老师;王清平因撤校没有去70公里外的县城读书,辍学一年后去江苏打工;饶方复的书记不好当,天天为招不到学生而发愁。

这一切,都源于湖北崇阳县的“教育城实验”。

这项斥资5.2亿的教育实验,自2005年起步,于2009年达到顶峰。全县初中学校由21所减至14所,完小由115所调至98所。而该实验从一开始,就在争议中推进。

在主政者的眼中,撤并合校有利于教育均衡化发展,也促进了当地教育大发展——崇阳县教育质量过去排不上名次,现在能进咸宁(下辖一市一区四县,含崇阳)前三,还带动了周边房地产市场繁荣;谈及教育城下一步发展,主政者直言提高教学质量是当下最迫切的任务。在山区家长的眼中,最长70公里的上学路,让孩子和自己想来就害怕。上学、放学,路上不安全;到县城住宿学习,因开销大涨而增加了负担。

争议中,两所当年被撤的中学通过家长多年呼吁,最终,“失而复得”。

这是全国很多县城义务教育发展的缩影。在“就近入学”的教育规律之下,崇阳教育城所带来的集中化办学模式究竟有没有问题?能否复制?

“城市里的农村中学”

教育城占地1200亩,相当于两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十年前,教育城所在的大集村还多是荒山、野草;现在,这里是当地人眼中“最漂亮”的建筑群,四条马路全部命名为“××大道”。

如此庞大的教育城,分三期完成。第一期开始于2005年,建成了一所职业技术高中。这所职高的前身是一当地人与一浙江商人合办的高中,后来办不下去了,由县政府接盘。

第二期开始于2008年,这是教育城发展的高潮。2008年5月,崇阳县委县政府以9880万元将老城关中学拍卖。耗时四个半月、投资1亿元,在职高旁边建起了占地600亩的大集中学。2009年,将桂花、桂口、鹿门、金塘、高枧、华阪、蔡墩、铜钟、大源等乡镇中学及原城关中学撤校,十校合一,组建新的大集中学。入学者全部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生。

2009年教育城三期开工,1.9亿建成崇阳新一中。此外,教育城还新办了一所小学——第二实验小学。

据公开资料显示,到2009年9月,全县初中学校由21所减至14所。完小由115所调整至98所。至此,一所以小学、初中为主的教育城在崇阳县城里完成布局。

翻阅《崇阳县教育新区工程建设指挥部工作日志》,不难发现当时县委、县政府领导对教育城的重视。相关领导隔三差五开会部署,强调“大风小事、统一口径&rd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4)


回复

2015-06-03

我想说一句,没下多大雨,崇阳有水库垮了

回复

2015-05-31

我初中也是离家读书,校门只能一周出一次,每天被管的特别严,冬天天没亮就必须起床早读,什么事自己面对,外人看来可能很苦,但说实话特别怀念那时候,我想我的很多好习惯都是那时候养成的,我觉得人总要学着独立,初中开始并没什么坏处。至于打架上网,我本人也是农村的,在我眼中农村中学更为严重,很多老师都是在磨洋工,应付而已,相比之下,县级的中学人力物力更加集中,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若是辅以合理的监管和引导,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建教育城本应是好事,只是不该一刀切,若是适当削减乡镇中学,给学生选择的自由,我想本应皆大欢喜。至于就近入学,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亦不同,必然导致各学校水平不同,很多地方强制就近入学,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这和强制入教育城又有何差别,反倒不去竞争入学优胜略汰来的痛快。看到本文有感而发,观点愚拙,各位勿骂

回复

2015-05-29

撤校了,十一二岁的学生,离家几十公里住校上学,每个星期回家一次,生活上很多问题都只能自己一个人去面对,心态上有问题,得不到正确的方式解决,学校经常是打架,勒索,抽烟,翻墙上网,迷恋游戏…………。叹,我就是崇阳都书出来的

回复

2015-05-29

离撤乡村不远了,民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