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坚如磐石的石牌——抗战命运的大拐弯
15万中国军人殊死抵抗,最终以日军后撤、放弃沿三峡西进告终。
责任编辑:姚忆江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薛小丽
◉编者按
石牌,长江三峡南岸一个小村庄,长江水自西奔流至此,向右拐了一道大大的弯。以石牌为东端起点,沿湍急的三峡水溯流而上,是当时通往陪都重庆最便捷的通道。1940年6月,下游的宜昌失守后,弹丸石牌,成为拱卫重庆的第一道门户。
就在这里,72年前的1943年5月,日军挥兵十万,向这个三峡上的大拐弯逼近。石牌,这个古来兵家必争之要塞,终究成就了抗战历史的大拐弯——日军原希望借此役削减在华兵力,从中国战场上抽身,不曾想愈加深陷而难以自拔。
15万中国军人殊死抵抗,最终以日军后撤、放弃沿三峡西进告终。
“我总觉得是自己害了他,是不是被我累死的。”电话那头,简兴安说。
当他踮起脚尖,透过重症监护病房的玻璃窗往里望,93岁的黎祥彩插着管,面如死灰。一个多月来,简兴安连续带了四五拨记者去采访黎祥彩,包括南方周末记者。
“决死未必死,偷生必不生。”见到黎老时,他兴致勃勃地唱起了国军十八军第五师的军歌,还说:“我还要再活三年。”
可5月初,他中风了,而且是第二次。“除了眼睛睁着,其他啥反应也没了”。去看望黎祥彩的志愿者黄一半说,黎老就这样“悄悄”地走了,如一片风中飘零的树叶。
“他这一走,整个夷陵区直接参加石牌保卫战的老兵一个都没了。”对于在宜昌市夷陵区寻访“国军”老兵近三十年的简兴安而言,黎老的离去可能意味着一段历史的尘封。
石牌枪未响
黎祥彩的家在长江南岸的三斗坪镇,宜昌失守后,长江上游江防军司令部迁至此处。从三斗坪往下游不远处,就是著名的石牌。1938年以后,这一带都由江防军守卫着。风华正茂的黎祥彩每天耳濡目染,最终在家门口参了军。
过去,要想去石牌,得从宜昌一路乘船沿长江上行三四十华里,途经南津关、平善坝。今天,石牌村已被开发成宜昌市著名旅游景点“三峡人家”,可从葛洲坝码头坐游船前往。
不变的是,越靠近目的地,开阔的江面愈发狭窄起来。两岸的百丈绝壁,在弥漫的江雾中仿佛腾空,诡谲而隐秘。在一处突然右拐一百多度的峡谷南岸山坡,就是石牌。
五代后周时期,群雄逐鹿,后周孝文帝曾移峡州州治于石牌,足以见得此地战略位置之重要。
据《东湖县志》记载,江南“有巨石横六七十丈,如牌筏”,故名石牌。这块传说为玉皇大帝降临人间的圣牌,高近40米,底部宽13米,顶部宽12米,厚约4米。它背后倚着巍峨大山,东、西、北面是狭窄的江面,自古就是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
蒋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