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专制:宋人的政治阐释学

一些儒家原典上的话,可能本意的确有点维护君权之义。但是,如果我们看看宋人对这部分儒典的阐释,便会感受到一种逻辑逆转的趣味:这些貌似宣扬君主专制的话,经宋人一解释,原来却具有反对皇权专制的深意。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杨昊

(向春/图)

英国普通法体系中有一条所谓“君主不容有错”的原则,涵义跟董仲舒提出的“君不名恶”差不多。逻辑上的道理是这样的:君主不容有错,即不负行政责任;只作为尊贵之国家象征,不过问实际行政;行政权委托给内阁,发生差错也由内阁负责;君主则超然事外。

一百年来,一直都有人声称,儒家那一套是鼓吹、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术。直到今天,持这种看法的人仍所在多有。平心而论,儒家经典中的一些提法,猛一看,也确实让人感觉是在宣扬君权专制。不过我想说,这种感觉多半是因为对儒学原典的误解所致,比如“君君臣臣”之说,原意是强调君臣各有义务,各守本分,但今天无数人硬是认为,这句话是说臣对君的绝对服从。

还有一些儒家原典上的话,可能本意的确有点维护君权之义。但是,如果我们看看宋人对这部分儒典的阐释,便会感受到一种逻辑逆转的趣味:这些貌似宣扬君主专制的话,经宋人一解释,原来却具有反对皇权专制的深意。

“三纲”说与反专制

最受人诟病的儒家话语大概要算“三纲”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我看袁伟时老先生每次驳儒家政治学说,必将“三纲”拎出来批一番。从字面来看,所谓“君为臣纲”,似乎确实是在强调君对臣的绝对权威、臣对君的绝对服从。有什么可辩护的?——还是可以一辩。

“三纲”之说最早见于汉朝儒生整理的经书《白虎通》。今天许多人都相信,汉代的儒学经书实际上已经窜入不少法家、阴阳家之流的思想,不可避免地感染上皇权专制主义的成分。余英时先生便认为,“现代人攻击儒家,尤其集矢于‘三纲’说。但事实上,‘三纲’说也是法家的东西。韩非《忠孝》篇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儒家‘三纲’之说渊源在此。”不过我不打算将责任完全推给法家,因为自汉之后,“三纲”之说确实成为儒家学说中不可切割的一部分。

那么宋朝儒家是如何理解“三纲”说的呢?让我先引用南宋理学家真德秀《大学衍义》的一段话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7)


回复

2015-10-17

皇权专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多次恶性发作,到清朝尤为惨烈,期间文字狱大规模多发。宋朝的政治家所以能和皇帝分权,与赵匡胤立下不杀士大夫的规矩有关,所以才取得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但赵宋王朝忌惮武将,恐武将学赵匡胤篡位,岳飞功大被疑,最终遭杀,

回复

2015-09-01

恩,不错

回复

2015-08-14

总感觉朱熹这个人很矛盾,当人,人是矛盾的聚合体。 他抽象出来的理想政治结构对士大夫和生产者要求极其严苛,自己行事又极为随意。

孙大圣
回复

孙大圣

2015-07-10

顶一下,有见地

史小东
回复

史小东

2015-05-12

没有绝对的教条主义者。任何一种思想,只要“说话者”不在了,就没有人能够字字照办,句句照办,后来者必须进行选择,对字句的解读本身就是一种构建。自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后来者都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工作,因为他们既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离开了就不叫马克思主义者了),也离不开时代的要求。

2015-05-11

作者“原典只是凝固的思想史,阐释才是活的、动态的思想史。”这句话我很赞同。但是不能说某一个人的某一句话,或几个人的几句话就能代表当时的普遍思想,共同意识。

回复

2015-05-11

作者“原典只是凝固的思想史,阐释才是活的、动态的思想史。”这句话我很赞同。但是不能说某一个人的某一句话,或几个人的几句话就能代表当时的普遍思想,共同意识。

philory
回复

philory

2015-05-10

留下来的个别人物的文字和文章观点能说明什么呢?这些言论在当时具有代表性、属于主流言论吗?具有广泛的实际影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