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号奇货可居折射精神生产困境
有一份刊物叫做 《哈佛商业评论》,这份被一些人誉为“管理圣经”的知名刊物近年来大举挺进中国,所向披靡,而中国竟无一份像样的本土刊物能够与之抗衡。中国市场只能让外来和尚唱独角戏,显然有伤中国业者的自尊。部分出于这个原因,2003年,一份叫做《北大商业评论》的刊物应运而生。
但是四年过去,《北大商业评论》不仅没有取得预期成就,反而荆棘满途,连区区一个正式刊号都申请不下来。万般无奈,《北大商业评论》不得不与别人合作,借用别人的刊号,最终因合作思路的差异而引爆激烈内战,刊物领军人物的精力大半耗于内战之中,刊物的质量和命运也就不难想见了。
北大举办《北大商业评论》的学术力量和经济力量显然是不成问题的,中国市场对于这份刊物的需求也是不成问题的。但受制于刊号因素,一份本来可能前途无量的刊物,至今连能不能成活都成了问题。以北大之尊,举办一份纯财经类刊物尚且门槛如此之高,遑论其余?当下刊号管理体制对精神生产的巨大制约作用,实在到了需要系统反思的时候了。
刊号是一种无形资源,这种资源本来可以无限再生。正因为可以无限再生,所以按照国际惯例,刊号都是无限供给,按需分配,无须耗费什么成本。其实,从根子上说,出版权本来是作为基本人权的表达权的派生。但我们的传统体制,却把这种本来属于社会的权利转化成了行政权力。对刊号实行严格的行政管制,即严格的准生证制度,实际上是变可无限再生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变无限供给为有限供给,变平衡供给为紧缺供给,使得刊号奇货可居,从而最大限度地抬升了刊号的成本。所谓刊号,本来不过是一组数字而已,备案即可;但一经行政审批的魔手,身价马上扶摇直上,以至在出版界,以刊号折抵数额不菲的实有资金,在合作出版中占取相应比例的股份,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变无价为有价,无本而能万利,刊号算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作。这种管理体制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且不论它的巨大的寻租空间所滋生的腐败,它对精神生产、对学术创新和思想创新的制约作用,已经够触目惊心了。精神生产不同于人的再生产,由于资源所限,在中国特殊国情下对人的再生产实行一定程度的计划生育情有可原;但精神生产则不存在挤占资源的问题,恰恰相反,精神生产越丰富,人类的智慧越能够大量涌现,越能够让资源配置最优化并越能够发现新的资源。这个规律在诸多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充分印证。所以,对精神生产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体制是没有道理的,是妨碍社会进步和人类福利的。
对刊号实行严格的行政管制,即属于精神生产中的计划生育体制的一个方面。正是这样的传统体制,先天地使得我们在精神生产上与外来和尚处于绝对不对等的地位。《哈佛商业评论》显然不存在准生证这个瓶颈,不存在合法性这个瓶颈。而这些瓶颈,《北大商业评论》却至今难以逾越,在出生关头就被死死拦住,《北大商业评论》这个婴儿又怎么可能长大,怎么可能与人家赛跑呢?
当下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不是硬力量的竞争,而是软力量的竞争,即精神生产的竞争。一个精神生产力越是强大的民族,就越是一个智慧的民族,就越是能够在全球产业链中居于附加值最高的顶端,就越是立于不败之地。而如果精神生产乏力,思想上、文化上、科技上、管理上没有创新能力,那么就只能对人家亦步亦趋,就无法靠大脑而只能靠苦力生存,就只能永远为人家打工。
就此来说,改革精神生产的计划生育体制,让我们在精神生产上能够与外来的和尚站到同一条起跑线上,已是至关重要,而不容稍缓。这一切,能不能从改革传统的刊号管理体制起步呢?
但是四年过去,《北大商业评论》不仅没有取得预期成就,反而荆棘满途,连区区一个正式刊号都申请不下来。万般无奈,《北大商业评论》不得不与别人合作,借用别人的刊号,最终因合作思路的差异而引爆激烈内战,刊物领军人物的精力大半耗于内战之中,刊物的质量和命运也就不难想见了。
北大举办《北大商业评论》的学术力量和经济力量显然是不成问题的,中国市场对于这份刊物的需求也是不成问题的。但受制于刊号因素,一份本来可能前途无量的刊物,至今连能不能成活都成了问题。以北大之尊,举办一份纯财经类刊物尚且门槛如此之高,遑论其余?当下刊号管理体制对精神生产的巨大制约作用,实在到了需要系统反思的时候了。
刊号是一种无形资源,这种资源本来可以无限再生。正因为可以无限再生,所以按照国际惯例,刊号都是无限供给,按需分配,无须耗费什么成本。其实,从根子上说,出版权本来是作为基本人权的表达权的派生。但我们的传统体制,却把这种本来属于社会的权利转化成了行政权力。对刊号实行严格的行政管制,即严格的准生证制度,实际上是变可无限再生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变无限供给为有限供给,变平衡供给为紧缺供给,使得刊号奇货可居,从而最大限度地抬升了刊号的成本。所谓刊号,本来不过是一组数字而已,备案即可;但一经行政审批的魔手,身价马上扶摇直上,以至在出版界,以刊号折抵数额不菲的实有资金,在合作出版中占取相应比例的股份,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变无价为有价,无本而能万利,刊号算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作。这种管理体制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且不论它的巨大的寻租空间所滋生的腐败,它对精神生产、对学术创新和思想创新的制约作用,已经够触目惊心了。精神生产不同于人的再生产,由于资源所限,在中国特殊国情下对人的再生产实行一定程度的计划生育情有可原;但精神生产则不存在挤占资源的问题,恰恰相反,精神生产越丰富,人类的智慧越能够大量涌现,越能够让资源配置最优化并越能够发现新的资源。这个规律在诸多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充分印证。所以,对精神生产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体制是没有道理的,是妨碍社会进步和人类福利的。
对刊号实行严格的行政管制,即属于精神生产中的计划生育体制的一个方面。正是这样的传统体制,先天地使得我们在精神生产上与外来和尚处于绝对不对等的地位。《哈佛商业评论》显然不存在准生证这个瓶颈,不存在合法性这个瓶颈。而这些瓶颈,《北大商业评论》却至今难以逾越,在出生关头就被死死拦住,《北大商业评论》这个婴儿又怎么可能长大,怎么可能与人家赛跑呢?
当下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不是硬力量的竞争,而是软力量的竞争,即精神生产的竞争。一个精神生产力越是强大的民族,就越是一个智慧的民族,就越是能够在全球产业链中居于附加值最高的顶端,就越是立于不败之地。而如果精神生产乏力,思想上、文化上、科技上、管理上没有创新能力,那么就只能对人家亦步亦趋,就无法靠大脑而只能靠苦力生存,就只能永远为人家打工。
就此来说,改革精神生产的计划生育体制,让我们在精神生产上能够与外来的和尚站到同一条起跑线上,已是至关重要,而不容稍缓。这一切,能不能从改革传统的刊号管理体制起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