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PPP立规矩
但是,PPP的规则谁来制定?管钱、花钱部门一齐上阵,能否改变地方政府花钱、筹钱的固有模式?
责任编辑:舒眉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在“缺钱”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下,目前PPP模式成了最受地方政府青睐的抓手。
但是,PPP的规则谁来制定?管钱、花钱部门一齐上阵,能否改变地方政府花钱、筹钱的固有模式?
部委“飙”文件
两个实权部门在同一领域一齐“飙”文件,极为罕见。
2015年4月14日,财政部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的通知,这是财政部关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发布的最新政策。按照财政部的定义,所谓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是指识别、测算PPP项目的各项财政支出责任,科学评估项目实施对当前及今后年度财政支出的影响,为PPP项目财政管理提供依据。
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的结论分为“通过论证”和“未通过论证”。“通过论证”的项目,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在编制年度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时,将项目财政支出责任纳入预算统筹安排。“未通过论证”的项目,则不宜采用PPP模式。
换句话说,如果未通过财政承受能力论证,该项目将申请不到财政预算资金。
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是财政部提出的PPP项目评价体系的两大标准之一,另一标准是物有所值(VFM),其征求意见稿也已于2015年1月底发布。“评价体系是命门,VFM和财政承受能力测试掐住了地方政府的脖子。”君合律师事务所律师刘世坚评论说。
自2014年5月财政部PPP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来,财政部一直不断地颁布为PPP立规矩的政策。但在过去,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新增项目的审批权和主管权,是国家发改委的领地。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财政部被中央选为“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多位PPP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为中央既想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维持经济增速,又想控制地方债风险,因此希望通过PPP让社会资本取代财政资金,接力进行基础设施投资。
“财政部是管钱的,发改委是花钱的。让财政部来管这个事,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政府借此乱上项目欠一屁股债。”一位与这些部委多有交道的PPP专家对南方周末分析说,选择对地方债负有“兜底”责任的财政部来主导PPP,可以从动力机制上解决地方债问题,并为存量项目解套。
但发改委似乎也并未放弃PPP的主导权。
2014年12月4日,财政部发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从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和项目移交五个方面对相关实务操作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同一天,国家发改委通过官网公布了《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通用合同指南(2014版)》,并要求各地发改委2015年1月起按月报送P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