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分地不如分红,农业拯救农地

位于粤北的这片山区,工业较少。当地的难题是,怎么能让农业赚到更多的钱。将极其碎片化的土地收回集体,整合后再统一发包,村民按面积分红,是清远试验的逻辑。如何让土地经营更为现代化,如何让农民从中分享到更多收益,关系着这个试验能否真正持续。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丁子荃

 

对农业进行现代化升级,让农民真正从土地上赚到更多钱,是全国农村面临的共同挑战。 (CFP/图)

位于粤北的这片山区,工业较少。当地的难题是,怎么能让农业赚到更多的钱。

将极其碎片化的土地收回集体,整合后再统一发包,村民按面积分红,是清远试验的逻辑。

如何让土地经营更为现代化,如何让农民从中分享到更多收益,关系着这个试验能否真正持续。

五十多岁的曾水先还在等待第三次的“家长会”。作为新城村理事会的成员,他“很着急”。在春分和清明时,村里连续开了两次会,讨论土地承包问题,但意见还不统一。

“如果把土地承包给外面的种植大户,一亩地每年能比过去多赚上万块。”曾水先操着一口蹩脚的“粤普”说。

在这个广东清远的山区村子里,曾水先被大家称为“先叔”。担任村干部超过20年,他很为村子操心。

往年此时,新城村的水稻早已插秧,而现在放眼望去,大块平整的土地还没有种任何庄稼,因为大家都在等着新一轮的土地调整。

这一轮土地调整始于2014年上半年。从2014年11月底开始,清远市被农业部等13个部委列入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三个整合”:土地整合、涉农资金整合、涉农平台整合。

在这个很少有工业的地方,怎么能从土地上赚到更多的钱,成了最大的问题。

化零为整的秘密

将土地收回集体再统一发包,不仅赚了更多钱,也解决了土地碎片化的问题。

新城村远离市区,依山傍水,全村只有128户,300多人口,村里人同宗同族,全部姓曾。在富庶的广东,这里年人均收入仅过万,离2014年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元尚有较大差距。

整个村子并不大,前后共五排房屋,以曾氏祠堂为中心,左右两侧均为齐整的两层半楼房,村口左侧为篮球场,右侧为健身娱乐设施,一口7亩半圆形鱼塘坐落村口。

在这样偏远的山区,很难见到如此整齐划一的房屋建筑,而且村里的水泥路每天都打扫得很干净,这让隔壁村一位正在杀鸡的村民感到“羡慕”,从他家可以望见新城村。

“以前村里面破破烂烂,集体一点钱也没有,想搞什么都搞不成。”曾繁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1982年年底,家庭联产承包制在这个小山村实行,时年30岁的他任新换届的村干部。“当时集体资产一点都没剩下,全分给农户了。”

曾繁勇1986年卸任,但在2009年村里开始规划“拆旧房、建新房”时,他被重新选为村干部。他在村里威望很高,被称为“勇叔”,整个村的设计图都是“勇叔”一手画的,被村里人戏称为新城村“总设计师”。

比“勇叔”年纪稍小的“先叔”,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


回复

2015-04-30

我是韶关农民! 土地有效的利用我是支持。但是交易得出现在公平的契约精神和长远符合双方利益达成才可以! 但是农民对长远的认识非常有限,而且不懂得市场价格和政策!做了很多亏本的买卖,钱没有赚到, 田地却没了,想想中国10年后大多数的田地都集中在承包者里,每家人田地分红收入是达到了10万。 但是田地租了30年,10年后大米的价格被抬高到100元每斤,农民还能活吗?农民就彻底成了奴隶! 比较尖端的问题发现有: 1) 租期非常的长,有些20/30年的租期,中间没有预料这么多年的通货膨胀率! 每年的租金都是差不多,而且非常的低,我们村15年前租的集体旱地2300亩每年才6万多块, 平均一亩才30块钱。 2) 村民弱小,承包商和政府官商勾结,政府出面强制非常低价的征收土地然后比较高价格转给 承包商。 3) 村民中有部分为了个人的利益出卖集体的利益。 4) 土地被征收后,由于很多之前大家都按田亩算,之前集体分田田亩不精确,征收土地后会改变每户家人田地的界限,由于之前未拍照和其它留存证件,以后期限达到后肯定造成很大的村民分田冲突。 5) 即使生活水平提高了,过惯了一辈子耕种的生活,想吃什么种什么的农民,一下子全部 土地都被征收,村民,特别年纪比较大些的生活就没有了方向,过得并不快乐!一切的改变 都得站在农民角度,多和他们沟通,做全面调查实施才是合格的政策,而且这个过程得慢慢改变!

回复

2015-04-30

规模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

回复

2015-04-30

这也就是新土地流转方式吧,土地已开始走集约化规模了,伴随着城镇化,集约化,记得小时候不喜欢跟哥、姐玩,跟屁虫似的跟在父母身边在大棚里种菜,家里养着牛、羊、猪、狗、猫、鸡、鸭各种小动物,还记的过周末的时候去自家地里拔草喂牛、羊,抱着小羊羔玩呢,周末好多小伙伴跑几里地去小山上抓蝎子养着玩呢,,,太多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现在,小山被承包圈起来了,村里一头牛也见不到了,小河也不敢下去洗澡了,更别说抓鱼了,开始批次住进居民楼了,,,,感叹,与自然亲密接触额机会越来越少,现在人们很多只是走走看看,拍张照片罢了,缺乏一种参与呢。故乡只能生活童年的回忆里了,下一代人还会相信吗?就像奶奶时常跟我们讲她们那一代人吃树皮、喝红薯叶汤的故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