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分地不如分红,农业拯救农地
位于粤北的这片山区,工业较少。当地的难题是,怎么能让农业赚到更多的钱。将极其碎片化的土地收回集体,整合后再统一发包,村民按面积分红,是清远试验的逻辑。如何让土地经营更为现代化,如何让农民从中分享到更多收益,关系着这个试验能否真正持续。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丁子荃
位于粤北的这片山区,工业较少。当地的难题是,怎么能让农业赚到更多的钱。
将极其碎片化的土地收回集体,整合后再统一发包,村民按面积分红,是清远试验的逻辑。
如何让土地经营更为现代化,如何让农民从中分享到更多收益,关系着这个试验能否真正持续。
五十多岁的曾水先还在等待第三次的“家长会”。作为新城村理事会的成员,他“很着急”。在春分和清明时,村里连续开了两次会,讨论土地承包问题,但意见还不统一。
“如果把土地承包给外面的种植大户,一亩地每年能比过去多赚上万块。”曾水先操着一口蹩脚的“粤普”说。
在这个广东清远的山区村子里,曾水先被大家称为“先叔”。担任村干部超过20年,他很为村子操心。
往年此时,新城村的水稻早已插秧,而现在放眼望去,大块平整的土地还没有种任何庄稼,因为大家都在等着新一轮的土地调整。
这一轮土地调整始于2014年上半年。从2014年11月底开始,清远市被农业部等13个部委列入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三个整合”:土地整合、涉农资金整合、涉农平台整合。
在这个很少有工业的地方,怎么能从土地上赚到更多的钱,成了最大的问题。
化零为整的秘密
将土地收回集体再统一发包,不仅赚了更多钱,也解决了土地碎片化的问题。
新城村远离市区,依山傍水,全村只有128户,300多人口,村里人同宗同族,全部姓曾。在富庶的广东,这里年人均收入仅过万,离2014年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元尚有较大差距。
整个村子并不大,前后共五排房屋,以曾氏祠堂为中心,左右两侧均为齐整的两层半楼房,村口左侧为篮球场,右侧为健身娱乐设施,一口7亩半圆形鱼塘坐落村口。
在这样偏远的山区,很难见到如此整齐划一的房屋建筑,而且村里的水泥路每天都打扫得很干净,这让隔壁村一位正在杀鸡的村民感到“羡慕”,从他家可以望见新城村。
“以前村里面破破烂烂,集体一点钱也没有,想搞什么都搞不成。”曾繁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1982年年底,家庭联产承包制在这个小山村实行,时年30岁的他任新换届的村干部。“当时集体资产一点都没剩下,全分给农户了。”
曾繁勇1986年卸任,但在2009年村里开始规划“拆旧房、建新房”时,他被重新选为村干部。他在村里威望很高,被称为“勇叔”,整个村的设计图都是“勇叔”一手画的,被村里人戏称为新城村“总设计师”。
比“勇叔”年纪稍小的“先叔”,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