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是罗斯福发明的,中国人叫“抗战”《剑桥战争史》主编谈中国抗战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抗战

荷兰人方德万不太认同西方学界主流的“史迪威悲情”,他认为史迪威视角之外还有其他的视角:美国从没被占领,美国叙事能否涵盖被占领国的经验?

责任编辑:李宏宇 李晓婷 刘悠翔 实习生 席郁兰

关于中国抗战,西方学界一度的主流叙事是“史迪威悲情”:以美国为首的盟国竭尽所能帮助中国,但国民政府腐败无能,让盟军的努力付诸东流。方德万却认为:史迪威没做很大贡献,他的领导方法也不行。图为1942 年史迪威对中缅印战区的中国军队讲话。 (CFP/图)

荷兰人方德万不太认同西方学界主流的“史迪威悲情”,他认为史迪威视角之外还有其他的视角:美国从没被占领,美国叙事能否涵盖被占领国的经验?

1980年代,荷兰人方德万(Hans van de Ven)在哈佛大学读中国近代史博士时,美国历史学界不太喜欢做军事研究。这让他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方德万搬到英国。英国有很多治战争史的大家,这很对方德万的脾胃:“中国近代史上战争那么多,军事那么重要,研究中国近代史不研究战争就不行!”

那时,关于中国抗战,笼罩西方学界的主流叙事是“史迪威悲情”:在抗战中,以美国为首的盟国竭尽所能帮助中国,但国民政府腐败无能,让盟军的种种努力付诸东流。

开始,方德万也认为史迪威的说法很有道理。1980年代,他到南京,读到中国学者的抗战研究,意识到史迪威视角之外还有其他的视角:美国从没被占领,美国叙事能否涵盖被占领国的经验?

家族经验强化了方德万的问题意识。他的外祖父出身于荷兰望族,1941年因帮助荷兰抗德组织被捕。1945年方的外祖父由德军押解在寒冷的荒原进行“死亡行军”,在柏林附近被盟军救起。但是为时已晚,他的身体异常虚弱,已无法救治。

“我们到现在还不知道他的尸体在哪里。这个事情我母亲一直不能忘记。战争的后果还是蛮重要的,我不能忘记这些事情。所以我写中国近代史,不光

写战争的经验,也想写个人的经验,尤其是被占领、被侵略的人民的经验,这是我必须选择的东西。”方德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方德万是剑桥大学中国近代史教授兼亚洲与中东研究院院长、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剑桥战争史》主编。2007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战争(1925-1945)》是迄今方德万著作唯一的中译本。在这本书中,他记述了中日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交锋,也记述了中国的征兵制度、粮食供应等诸多的“战场背面”。中国又被置于地缘政治的框架之下:抗战不是中国一己的苦斗,各种国际力量既是支持又是牵制。

2015年3月23日,方德万在中国人民大学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访问,主题是:抗战。

史迪威的贡献没有多大

南方周末:《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战争》从1925年写到1945年,但为什么要以史迪威开头?

方德万:提到中国的抗战,国外对史迪威有非常深的印象。所以我写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要解释一下,关于史迪威那些固定的、流行的看法不一定很恰当。

1990年代,我第一次到美国做关于史迪威报告就是批评他。美国人很震惊:你批评我们的英雄,那不行!有人就快要打我了。2014年我在美国的二战博物馆做了一个面向公众的报告,有一千人左右来听,我的主题是“一号作战”和史迪威:对中国来说,“一号作战”是二战末期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一号作战”和中国军队第二次出征缅甸几乎同时发生。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更能清楚看出史迪威在抗战中的作用:他没做很大贡献,他的领导方法也不行。

史迪威在情报部门、训练部门工作过,担任过驻华武官,但他从来没有指挥过任何部队,在利文沃思(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