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无电村”

常年无电,会是一种怎样的生态?为了告别黎明前的“黑暗”,早日用上电,川南木里的彝族山民们又历经了哪些鲜为人知的艰辛与努力?

责任编辑:吕宗恕

没有电的日子,曲比石铁一家只能靠点松蜜,因燃烧时产生滚滚浓烟,墙壁屋顶早已漆黑,一年难得亮上几回的灯泡早已看不出玻璃的颜色。 (南方周末记者 陈垚/图)

本届政府2015年民生任务之一是,力争让中国最后二十多万无电人口都能用上电。而这二十多万人口中,有约2万在西藏,其余全部在四川。

常年无电,会是一种怎样的生态?为了告别黎明前的“黑暗”,早日用上电,川南木里的彝族山民们又历经了哪些鲜为人知的艰辛与努力?

从四川西昌先坐8个小时的大巴,再乘2个多小时的摩托车,抵达木里藏族自治县项脚蒙古族乡。沿着一条不足一米宽的山路继续攀行,在海拔四千多米的比鲁山深处,是一个因山得名的小山寨——比鲁组。这里,就居住着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后二十多万无电人口”中的山民。

进出比鲁山,如果没有摩托车,就只能步行。由于高海拔、低气温,居住在这里的彝族山民能种植的农作物,只有洋芋和燕麦,而牧羊,也就成了当地人的重要收入来源。

放了半辈子山羊的彭伍合一直记得,他第一次看到电灯,是52年前读小学时他在乡中心小学的老师办公室里。

从小学生,到年过半百的老人,彭伍合和弟弟彭伍呷一样,在没有电的夜晚中度过了大半生。

黑夜的火

彭伍呷家的房子在比鲁组算地势最高,仅有的三间木屋和两间牲畜棚挂在半山腰。由于木屋无窗,门小,在白天,从外面进屋,剧烈的光线反差让人睁不开眼。等眼睛彻底适应屋里环境时,你会发现,从地上到墙壁,再到屋顶,一片油黑。彭伍呷说,这都是常年使用松蜜给熏黑的。

和山外的人不同,松蜜是比鲁组人的照明工具。

所谓松蜜,是松树分泌出的一种“油”,这种油脂会把树干染成淡红色,直至松树干枯死去。正因含油,这种枯死的树枝易燃,是天然的火种。但在燃烧时,伴有浓浓黑烟。“每天醒来,我们脸上、鼻子里,全是黑的。”彭伍合说。

一到夜晚,比鲁山的颜色比天空更黑,更重。站在彭伍合家门口遥望,白天散落在四处的山民家,却不见一丝亮光。

滚滚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