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各省找路
整体规划尚未落地,各省已在争夺“一带一路”的名分,试图从这块投资驱动的国家大战略中分一杯羹。
责任编辑:王小乔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丁子荃
整体规划尚未落地,各省已经在积极争夺“一带一路”的名分,试图从这块投资驱动的国家大战略中分一杯羹。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自贸区申报热度悄然减退。
如果说2014年全国“两会”自贸区话题稳居“地方热炒榜”榜首的话,2015年这个位子则拱手让给了“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分别在2013年9月、10月由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并在11月份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成为国家战略。
在2015年的地方工作报告中,全国31个省份(除港澳台外)全部提出了积极对接“一带一路”的诉求。而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的各地分会场上,不只这些省份,连香港、澳门也积极表示了这一愿望。
从自贸区到“一带一路”,背后的政经逻辑是什么?抢举“一带一路”招牌,各地政府又有何计划?
自贸区退烧
自贸区申报,是2014年全国两会的地方战热点。为了抢滩自贸区,二十多个地方的一把手都亲自出马,为自家“拉票”。贵州省长说自贸区申请“有需求,有必要”;辽宁省长表示“这一轮开放的‘班车’,辽宁无论如何得上去,无论如何不能落下”。
2015年的地方和全国两会上,中部地区仍然在要这块资源。有湖南代表表示:“搞上海自贸区,现在又加上天津、福建、广东,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为了招商引资,我国总体上不差钱;如果为了引进技术,那内地更需要;如果为了简政放权,完全可以在东中西部地区各选一个试点。”
但总体来看,地方政府对自贸区的热情已经明显降温。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除已申报成功的上海、福建、广东、天津外,明确提出要积极申报自贸区的,只有9个省份了——辽宁、山东、河南、湖北、陕西、广西、吉林、甘肃和海南。对比这两年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从数量上看,地方政府热情减少了四成。
在悄然退出申请的省份中,改名是变动的方法之一。以内蒙古为例,将2014年的“自由贸易区”申报,改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复制上海自贸区制度成果”,也是取代申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