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前党委书记谈治校与为官

任彦申在北京大学的10年其实是暗流涌动的10年——从台湾回到大陆的林毅夫成了北大教授,厉以宁、萧灼基等人正面临着“离经叛道”的指责,各种引发争议的思潮正在北大校园里激荡……

责任编辑:鞠靖 实习生 王欢 吴非

任彦申 (CFP/图)

高校要有一个学术自由的的环境、要有一个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这是办学的需要,这是学术发展的规律。

他并没有批评媒体“别有用心”,而是当场说了20个字,针对媒体报道新闻时应该把握的5点原则:弄清真假,明辨是非,权衡利害,把握深浅,适时进退。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是用的时间最长,开设课程最多,投入精力、人力、物力最多的一个国家,但是我们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恐怕没有多少人比任彦申更有资格来这样评价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参加工作38年,其中30年从事和教育有关的工作,25年是在大学工作。他担任过6年的北京大学党委书记,6年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分管组织、宣传、教育的省委副书记。

这位70岁的老人以开明、有个性而著称,他不喜欢人云亦云,甚至有人会用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里的“任我行”来私下里称呼他。

从2007年起,他曾先后出版了《从清华园到未名湖》、《后知后觉》和《如何是好》三本书,2015年年初,出版社将三本书集结成一册,以《从政心得》之名,重新出版。尽管没有添加新内容,但是曾经书中引人关注的那些“尖锐”而“大胆”的言论,依旧能映照当下的某些现实,这让这位“省部级畅销书作家”再次走到聚光灯前。

“应当容忍‘离经叛道’”

2006年,卸任省委副书记的任彦申转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于是萌生出写书的念头。

2007年6月,任彦申的第一本书《从清华园到未名湖》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果然不是一本“不疼不痒”的书。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任彦申回顾在北京大学的往事和思考。1991年1月,任彦申出任北京大学副书记,同时兼任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1994年,他接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任彦申说那是“一个新时期”,他自己亦是“临危受命”。多年以后回顾往事,他感慨“有成有败,有顺有逆,有慰藉也有遗憾”。在他的书中,那是一段“五光十色”的经历,其中有整整一章,吓得出版社一开始不敢出。

最终这本书还是“没有任何删节”地出版了。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从清华园到未名湖》成了畅销书,迄今已经出到了第19版,任彦申也成为众人眼中的“省部级畅销书作家”。

在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爱华看来,任彦申在北京大学的10年是“平稳”的10年。但那其实也是暗流涌动的10年——从台湾回到大陆的林毅夫成了北大教授,厉以宁、萧灼基等人正面临着“离经叛道”的指责,各种引发争议的思潮正在北大校园里激荡,北京大学迎来百年校庆……潘爱华说,“他处理的都是复杂问题。”

南方周末:这段时间,关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讨论十分热烈。你怎么看待这些讨论?

任彦申:第一,高校要有一个学术自由的环境、要有一个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这是办学的需要,这是学术发展的规律。第二,学校毕竟是意识形态里最敏感的地方,是引领社会思想文化潮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它应当对社会发出一个正面的声音。再一个,在大学时期,引领学生们有一个稳定的价值观,有一个很好的信念,这对国家未来发展是很重要的。

南方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