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企业当孩子搂着,改革本质是理顺关系” 访安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徐恒秋
“三合一”以后基层食药监管就弱化了吗?话不能这么说。如果弱化了,那是地方政府不重视。
责任编辑:蒋昕捷 助理编辑 刘文慧
“三合一”以后基层食药监管就弱化了吗?话不能这么说。如果弱化了,那是地方政府不重视。
一些监管人员过去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孩子,生怕企业受委屈。改革的本质就是要理顺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的关系。
春节放假前两天,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走廊里干干净净的”,往年这时候,有审批权力的处室门口都排着队,来自食品药品企业的人提着大包小包来维护关系。
局长徐恒秋感叹,食品药品体制改革在省局层面“明显看到成效”,因为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的关系理顺了。
就在半年前,2014年10月,南方周末记者首次到安徽省食药监局采访时,她正为在黄山举行的全国游泳锦标赛上多名运动员疑似食物中毒的事发愁。
当时,全国食药改革正处在最胶着的时期。安徽省率先在县(市区)采取“三合一”(工商、质监、食药)的市场局改革模式,在105个县(市区)及848个乡镇设置了市场监管机构。一时间基层反应强烈,担心食药机构丧失了独立性,会弱化食品药品监管。
“那时候省局的任务布置下去,就像掉到水里一样,没反应。”徐恒秋坦言,下面的监管人员都在观望,“前路一团漆黑,脑袋老大的”。她感觉,每天上班好像就是等着基层出事,而且迟早要出事。
徐恒秋决定不再等了,而是想办法在现有框架下推动改革。在出任省食药监局局长前,她做了6年的省卫生厅副厅长,主导安徽上一轮基药改革,后来这成了全国有名的“安徽模式”。
2015年2月16日上午,徐恒秋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一开口就对“三合一”的安徽食药改革模式做了回应。
“三合一”后怎么加强食药监管?
南方周末:安徽和浙江是省级食药改革里最早提“三合一”,当时出于什么考虑?
徐恒秋:安徽全面铺开做市场局,所以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