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制样本:中信的汕尾医院生意
汕尾政府为什么卖?中信为什么买?人如何处置?资产如何定价?医院保持非营利性质,但控制医院的合资公司要赚钱。看病难看病贵能否改善,依然有待观察。
责任编辑:王小乔 助理编辑 温翠玲
编者按:六年前新医改推出之初,公立医院改革甚至改制就被列为重中之重,但有实质性突破的案例凤毛麟角,且历经重重阻碍和反复。
节奏在过去一年多开始加快。2013年下半年,医改逐渐转向“开市场”的路径,中央和地方层面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文件次第出台,财力日趋紧张的地方政府也有现实需求,资本的触角顺势从民营医院延伸到了公立医院。
最新落定的一个样本,是广东汕尾和中信医疗合作的公立医院股份制改造。经过长达两个月的深入采访,我们深刻感受到,公立医院的非营利性和事业单位属性决定了这是一门无比复杂的生意。医院资产如何作价评估、股份怎么划分、人员编制怎么安排,以及将来如何在确保公益性的前提下实现盈利,对收购双方来说,处处皆是挑战和未知数。
公众更关心的则是改制后的公立医院会变成什么样子。药价会更低吗?还要排长队吗?服务会更好吗?医疗水平会提高吗?总之一句话,改制是改变公立医院“看病难看病贵”“以药养医”等现行医疗体制痼疾的良方吗?
曾经的改革样本江苏宿迁则提供了另一个故事。
十年前,江苏宿迁在财力不支的背景下进行了一场至今看来都很超前的医改,卖光了全部的公立医院。十年后,宿迁政府却在着手新建一家公立医院。
开放市场十年间,宿迁医疗服务供给的增速高于周边,药品价格也相对便宜,但在优质医疗资源上始终有短板,辖区内至今没有一家三甲医院。宿迁市政府将此归因于没有公立医院,因而技术投入不足、优秀人才难觅。
宿迁此举引来争议重重,当地官方认为这是“务实”之举,但也有人认为这是“走回头路”。公立医院能否为这个“没有人才愿意去”的地方吸引来优质人才,依然是个未知数。
是十年仍然不足以培育出一个能充分发挥市场效应的高质量医疗体系,亦或是在整体医疗体制不变的大背景下难以良性生长?宿迁为我们提供了公立医院改制利弊的另一个思考维度。
事关13亿国人的医改,异常错综复杂,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点,未必都适应统一的“药方”。南方周末经济板块长期跟踪记录这些试验及其带来的变化,以期能为改革提供参照。
汕尾政府为什么卖?中信为什么买?
人如何处置?资产如何定价?
医院保持非营利性质,但控制医院的合资公司要赚钱。
看病难看病贵能否改善,依然有待观察。
一年多的拉锯、拍桌子和相互妥协后,粤东海滨小城汕尾的公立医院改制终于有了实质进展。2015年1月,汕尾市政府正式将三所市直属公立医院交给了中信集团全资子公司中信医疗。
汕尾市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和第三人民医院,这是汕尾市政府仅有的三家医院资产,净资产估值约5000万。
合作的方式,是由汕尾市政府和中信医疗共同出资组建一家合资公司,公司资本金以三家医院的净资产评估作价,再由中信医疗按照六成的股权配比投入现金,居控股地位。
至于4∶6的股比结构,中信医疗总经理助理、汕尾项目投前负责人陈一称并没有特别大的深意,“中信肯定是要控股的,51%也可以。但市政府认为60%更合适,希望中信能多出点钱”。
与此前一些公立医院改制采取的托管方式相比,陈一认为中信汕尾模式是比较彻底的方式,动到了产权,实现了公立医院资产资本化,否则“改革永远是浮在水面上”。
但这些医院非营利性的性质依然不变。社会资本如何在确保公益性的前提下实现商业利益,始终是公立医院改制最大的难题,这一次,中信汕尾能否破题?
为什么是汕尾,为什么是中信
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很多地方领导到北京,都会有一个固定节目,安排到中信聊一聊,看看有什么合作的机会,双方的需求正好就此对接。
粤东海滨小城汕尾,户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