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23度】教育急需打假
可令人忧虑的是,本应纯真的学生也“面不改色”地说谎时,我们的教育是否需要警醒了呢?的确,较之于商品造假,教育造假危害更大,因为后者带来的可能是人才质量的变质。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信娜 刘子璇
先看当下教育造假几种常见现象。
比如,国家规定中小学班容量不许超五十六人,可有的学校班容量常在七八十。为了应对上面检查,学校让“多余人”先从教室“消失”,包括课桌。而上边来的人也在行,在学生集体上操时暗地点人数,或突然到教师办公室看某班的作业本有多少。
再比如,按国家相关课程规定,中小学必须开足开全音乐、体育、美术及艺术课。这些课程是“每查必有”的常规项目。问题是这些课要开设就要占课时,与中高考又不沾边;于是,课时被数理化等学科“强占”是公开的秘密。为了应付检查,学校临时换课程表,等评估完再换回来是心照不宣的做法。
还有,早有明令禁止公办学校不能涉及高考补习班问题,这是一条评估示范高中时的“高压线”,严厉到“一票否决”。可现实是,你明着不让办,我就暗着办,花样翻新,令人眼花缭乱。
2014年冬天,北方某省对省示范高中进行专项复查。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专家组的半数成员来自基层的校长或副校长。于是,有趣的情形出现了:不论查档案、座谈,还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