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课】自由

在我的小学生练习簿上/在我的课桌和树木上/在沙上在雪上/我写下你的名字/在所有读过的书页上/在所有空白的书页上/石头、鲜血、白纸或灰烬/

责任编辑:朱又可

《自由》(1942年,[法]保罗·艾吕雅,陈力川译):在我的小学生练习簿上/在我的课桌和树木上/在沙上在雪上/我写下你的名字/在所有读过的书页上/在所有空白的书页上/石头、鲜血、白纸或灰烬/我写下你的名字/在金色的图像上/在战士的武器上/在国王的冠冕上/我写下你的名字/……在恢复的健康上/在消失的危险上/在没有记忆的希望中/我写下你的名字/凭借一个词的力量/我重新开始生活/我生来是为了认识你/为了呼唤你的名字/自由

(摘自《给孩子的诗》,北岛编,活字文化策划,中信出版社2014版,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5版)

保罗·艾吕雅《自由》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很特别。当时是1942年,德国纳粹占领法国时期,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把印成传单的诗篇从法国上空撒向地面,鼓舞士气,当时很多法国市民、士兵都会背诵,影响巨大。这首诗还被谱成歌。

请同学们先用普通话读,再用法文读,如果有同学愿意用广东话朗诵,也欢迎,会有不同的效果。也许还有人找到英译本愿意读的?这首诗比较长,希望大家从阅读开始,靠朗诵慢慢进入,先不急着做理论分析。

这首诗最初是戴望舒从法文翻译成中文的,可惜没译全。我找过五六种不同的中文译本,都不够满意。目前这个译本是请陈力川从法文重译的,他下了很深的功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各种译本找来对照。

我们先从诗歌基本的要素开始:隐喻。隐喻就是我们常说的“像什么像什么”。隐喻让两个词碰撞,产生效果,如火花。大家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形:词与词相遇会出现一些惊奇的效果?这就是好的隐喻,但常常很难。很多词相遇后什么也不发生,那就是堆砌。

大家首先注意到了这首诗的节奏。除了节奏的处理之外,你们是否还会考虑到这首诗的方向感?从开始到结束,一直在变化。

这首诗是从小学生的练习本开始的——这是非常具体的细节,“自由” 可能是童年最早会写的几个词汇之一——然后慢慢展开意象。

注意第一段第三行的节奏处理—&mdash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