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审批谁监管”:失灵和变革
长期迷恋审批的惯性和常态,出现监管怪象的同时,对内养成了管理惰性,不知管什么、如何管,有心无力、无从下手。主动监管、发现问题的能力不足,只能通过事故、媒体曝光等,开展应景式监管。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杨昊
长期迷恋审批的惯性和常态,出现监管怪象的同时,对内养成了管理惰性,不知管什么、如何管,有心无力、无从下手。主动监管、发现问题的能力不足,只能通过事故、媒体曝光等,开展应景式监管。
“谁审批谁监管”,这是长期以来我国行政审批制度设计和立法立规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本意是将行政审批作为联结行政监管的纽带,以权力与责任的一体化,带动并形成审批与监管的一体化。然而,在频发的各类重特大事故中,只有审批的“痕迹”,难寻管理的“身影”,“谁审批谁监管”被“拦腰”截断,一分为二,制度设计的良好初衷基本被无情的残酷现实所粉碎。“谁审批谁监管”怎么失灵了?
审批乱象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形成了运用审批(发许可证、批文、目录管理等)直接参与、干预、控制经济运行的传统习惯,乃至产生了依赖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已取消、下放、转移了诸多行政审批事项,目前仍在进行中。但在众多行业领域,审批事项仍在,众多行政机关审批的惯性依旧。有的甚至“离开了审批就不会监管”,存在的乱象不少:
审批就是监管。将审批等同,甚至替代监管,以资格审查、市场准入替代日常生产经营中的行为和过程监管、程序维护,造成一些审批机关的衙门作风:“等上门”,静候申请上门来办审批;“求上门”,等着申请人在生产经营中碰壁后求上门,等等。
只审批不监管。凡履行了审批手续的,就被视作&ldquo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