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碧华的司法遗产

强调法官与律师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否则会给司法公正及司法公信力造成巨大伤害。

责任编辑:苏永通 实习生 唐琴

邹碧华介绍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情况,他把各种现代管理方式引进到了法院中。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强调法官与律师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否则会给司法公正及司法公信力造成巨大伤害。

推行信息化管理、人员分类改革,为法官配独立办公室。

司改方案经过复杂精细的计算,不让优秀法官被一刀切。

“文革”后法院系统恢复重建四十余年来,47岁的邹碧华,可能是第一个得到社会各界大规模自发悼念的中国法官。

这位分管司改工作的上海高院副院长,2014年12月10日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上海是首个公布司改方案的试点,邹碧华是重要的操盘手。而鲜为人知的是,他早已将自己的法治理想化为具体的改革行动。

用邹碧华一些同学和同事的话说,他用对法治的热忱和扎实的法律素养,证明了在这样一个社会多元、政府(包括法院)公信力有待提高的时代,一名追求卓越、敢于担当的法官,仍然可以得到众人尊敬。

法治信徒

1988年从北京大学经济法系毕业后,邹碧华进入了上海市高级法院,此后一直在上海法院系统工作。1993年到1999年,他到北京大学脱产攻读了国际经济法学的硕士和博士。

他的师兄李庆回忆,邹碧华在北大读博期间,曾到他所在的律所有过为期不短的实习。“我跟他说,别做法官了,来做律师吧。但他还是很执著。我能感觉到,他是找到自己的天职了,来律所只是为了学习从律师的角度思考这个司法体制。他是真的热爱法官这个职业,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撕裂的时代,很多法律人都能在他身上找到共鸣。”

2000-2001年间,邹碧华又到美国联邦司法中心公派访学。

无论同事、同学还是在高校兼职时带的学生,都曾多次听到邹碧华讲当年在美国的见闻。他的一位同学说,2001年回国后的一年,邹碧华经常沉浸在一种强烈的刺激中,不断感叹“这才是真正的法官”。

他博士生导师贾俊玲也回忆,博士毕业后到上海高级法院工作的第一年,邹碧华就发现了法院系统的很多问题,在一次回北京看望她的时候,说法院必须改革,并称要写一份上万字的报告。

这件事的后续已经不得而知。但很明显,2008年到20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