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茶座】绝对“孝道”有悖人性
集体拜父母的表演,可能扭曲亲子之爱。天命之谓性,儿女与父母,既有基于血缘的骨肉亲情,也有人之为人的尊严与道义。两者能兼顾,才是孝。正因骨肉亲情,正因父子有道,才会彰显个体的独立价值,继而在公共领域中,做一个追求正义的公民。
责任编辑:陈恺辰 蔡军剑 实习生 杨昊
语言是有魔力的。如果说“上海一学校800学生跪拜父母”的新闻,会让部分一切都讲绝对平等的现代人有强烈不适感,再看鲁迅评“二十四孝图”里描述郭巨埋儿对他内心造成的伤害,必定要对儒家的“孝道”恨得咬牙切齿了。“吃人的礼教”,有错吗?难道不是面目可憎的“孝道”,伤害了让多少后生晚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Irene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lwtz
尽孝是什么,就是关心和尽责嘛,为什么要跪呢?这个不好。古人的跪拜大概是出于对物权掌控者的敬畏,在普通家庭,家长上年纪了,体智渐渐衰弱,由物质的创建角色退而成为依赖儿女提供赡养的角色,之所以还保留对家长的跪拜,是为了维系父为子纲的人伦——社会秩序。这也是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下才形成的形态(国家社会在照顾老弱上能力不足,只能让家庭内部去解决。)。现代社会重平等轻等级、重实际而轻陈规。当然,你要是觉得跪拜这类陈规很好很美,甚至还显示了一种挺好的软实力,你当然可以身体力行,只是除了跪拜,你也要真正做到对父母大人的关心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