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文革历史的“小混混版本”?
姜文采用了成年马小军的视角,去解释马小军的青少年时期。虽然属于成人期,却实质上代表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的集体记忆,不同于其他表达创伤的电影,无论是文革那真切的疼痛瞬间抑或伤感的倾诉,这部作品均不直接去触摸。
姜文采用了成年马小军的视角,去解释马小军的青少年时期。虽然属于成人期,却实质上代表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的集体记忆,这又不同于《蓝风筝》。
《蓝风筝》想传递的,是人们漂浮在无重力的极权主义世界中感受到无根性。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描述的,是集权主义世界所赋予人的无限制的自我膨胀感。
“知道”(微信号:nz_zhidao)跟你谈谈姜文与田壮壮的电影情怀。
毫无怀疑,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给每个观影人留下了最独特的回忆。跟随着马小军这个年轻主人公的足迹,导演试验性地对一个问题进行探寻:若创伤性事件的历史与它的记忆相重叠,将会产生什么?会意味着什么?他发现,扭曲与失真,甚至是记忆的不可靠与不稳定,也许是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
不同于其他表达创伤的电影,至少在表面上看,无论是文革那真切的疼痛瞬间抑或伤感的倾诉,这部作品均不直接去触摸;取而代之,电影声嘶力竭地渲染着另一种氛围——略带诡异,却是不可否认的光芒四射。这种光芒,更像只是围绕着那暗涌着躁动、不安、叛逆的青春期的描写,中间也许还夹杂着好奇、热情和性萌动;这些暗流,归属于一帮在那个时期逃离了父母管教的青少年,暗中契合着那段特殊时期里无知愚昧却暴戾恣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